南平市延平区民间艺术之曲艺

家乡区县: 延平区

延平区民间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勤劳智慧的延平人民在漫长的劳动、繁衍生息的历史长河中所创造和积累起来的巨大的精神财富,它反映了当地劳动人民的喜、怒、哀、乐,也反映了该地区百姓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从古至今,它在延平农村农民的生活中都占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地位。它对华夏文化,特别是闽北群众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它是我区群众文化的根。做为该地区从事群文工作的同志必须长期地、自觉地深入到人民群众和民间中去,去了解它们,挖掘它们,研究它们,从这些原始的富有生命力的民间艺术中去发现它们闪烁、璀灿的艺术光彩,从而正确地引导它们使其发扬光大,并永恒地保留着它们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我区城乡,尤其是广大农村农民群众文化生活的主要精神支柱。其中民间艺术具有代表性的是曲艺类:

1、南词
延平南词戏的音乐唱腔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俗称“八韵南词”,即正板唱八句,一句一个韵,所以叫“八韵”,这是基础曲调。其中韵调有涛韵、峰韵、秋韵、旭韵、津韵、云韵、霞韵、武马韵、凡乙韵等腔律,然后根据剧情内容的需要,组合成各种不同的曲调。此外还有单玄、双玄、别玄、别调以及民歌小调等。又由于南词直接受昆曲的影响,所以也保留了一些昆曲常用的曲牌,如“泣颜回”、“耍孩儿”、“一枝花”、“大得胜”、“将军立”、“折桂令”等。
乐器方面分打击乐、管乐和弦乐三类。打击乐有紧鼓(即板鼓),腊色(即檀板),松鼓和渔鼓。渔鼓是南词特有的乐器,专门伴和南词弹唱,此外还有大锣、小锣、大钹、撞子、碰铃��。管乐有苏笛(定调)、唢呐、笙和箫。弦乐有负责唱腔的主胡(梅胡或越胡),琵琶、扬琴、小三弦、双簧、二胡、低胡等。
南词戏的传统剧目有《出猎回猎》、《昭君出塞》、《白蛇传》、《蔡伯喈》、《白兔记》、《牡丹对药》、《秋江》、《僧尼会》、《拜月记》、《西厢》、《花魁醉酒》、等本戏和折戏。解放后曾整理出脚本六十多部。
2、南剑戏
南剑戏,原名“乱弹”,是本地地方剧种。
南剑戏与赣剧表演上比较相似。角色行当分正生、小生、老生、正旦、小旦、老旦、大花、二花、小丑等。唱腔曲调主要有二簧、西皮,还有(阳调)(二缓)、(意和调)等。并吸收了不少民间音乐小调,伴奏乐器以京胡为主,还有三弦、月琴、梆胡、笛子、唢呐;打击乐有低音平面锣、镗锣、鼓、钹等。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唱腔及伴奏乐器的不同,南剑戏又分为“大腔”与“小腔”二派,“大腔”角色用大嗓演唱,伴奏用笛子、唢呐,不用丝弦乐器,曲调没有“二黄”唱腔比较强硬激烈;“小腔”演唱,小生及正旦、小旦用小嗓,其余角色用大嗓。伴奏乐器管弦乐并用,并以弦乐为主,唱腔较柔和委婉。
南剑戏的传统剧目,据说有100多个,以历史故事戏为多。如《三结义》、《三请诸葛》、《单刀会》、《草船借箭》、《秦琼表功》、《仁贵控窑》、《梨花斩子》、《辕门斩子》、《五台会兄》、《太君辞朝》等还有一些属于明清传奇小说剧目如《三娘教子》、《永乐观灯》、《游龙戏凤》等。此外,有一些神话戏和民间小戏,如《八仙过海》、《太白登仙》、《大补缸》等。
3、木偶戏
提线木偶也叫傀儡戏,是我国极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塔前的提线木偶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说清朝后期,这里有三十多个班社,这些木偶剧团的班社活跃于延平区的每一个乡村为乡民演出,为节庆丰收、红白喜事增添气氛,目前,当地还能正常演出的班社还有2个,一个是棚下的木偶戏班,一个是虎山的木偶戏班。
这些戏班所用的唱腔属弋阳腔的遗韵,现在称为大腔戏。大腔表演与江西弋阳腔有着密切的关系。行当分为“四门”、“九行头”、即:生、旦、净、丑四门;具体又有正生、小生、老旦、正旦、小旦、丑、大花、二花、三花等9个角色。演唱时用大嗓,每句尾音翻高时用小嗓;演唱者每唱一句中的三、五字,然后就由后台帮腔。念白用大小嗓结合,唱念都用“土官话”后改为本地话。
大腔戏,腔调古朴、高吭、大小嗓结合,是罕见的古声韵孑遗,加之提线木偶的精彩表演,真是生动传神,大腔木偶戏的唱腔较简单,属曲牌体,所以没有固定的曲牌名目,艺人代代都是口传心授,依样画葫芦,也许开始时有曲牌名,随着艺人口传,仅唱曲调,渐渐将曲牌名给忘掉了,由于它旋律曲调简朴平直,变化不大,有的像说话,富有浓厚的山歌风味。所以,有人误将它们当作山歌,其伴奏乐器有锣、鼓和唢呐、箫、笛等管乐。管乐只作排场或吹牌的伴奏。打击乐器有鼓、板、大锣、小锣、大钹、小钹等。
大腔木偶戏的剧目大都出自戈阳腔剧目,如《双鞭记》、《葵花记》、《白兔记》、《彩楼记》等。

踏忆(2015-04-2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