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通过学习党的基本路线精神,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深刻认识到,守着土地打转,永远跳不出自然经济的圈子,只有细心研究大办村办企业,走工农商相结合的路子,才能尽快实现经济翻身。于是,我们因地制宜,充分利用九宗山石灰石藏量极其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建材工业,建白灰窑、砖瓦窑、予制厂等,并以建材业为龙头,逐步建立起较为发达的村办工业体系。
通过自力更生,先土后洋,土洋结合,由小到大,边建设,边生产的建设方针,千方百计筹集资金,1983年投资70万元,建成了一座年产1万吨的水泥厂,当年投产,当年创利30万元,1986年持改扩建为5万吨,到1990年其产值一直稳定在了80万元左右,占全村工农业总产值的56%,成为村上的支柱产业。新的尝试,使我们经济上不但大得其利,更重发的是进一步解放了思想,开阔了眼界,更新了观念,1988年村“农工商公司”成立后,我们制定出“内引外联,借船出海,创办扩建,滚动发展”的方略,使村办工业呈现方兴未艾的好势头。1990年,先后投资460万元,建起了硅铁厂、印刷厂等一批小型企业,围绕村材业的崛起,引发出运输业、建筑业和服务业的兴旺。成立起汽车运输队和建筑队,办起了商业服务部,使工、商、建、运、服得到全面发展。
村办企业的突起,不但使群众个人收入猛增,集体经济实力壮大,同时也为调整优化农业内部结构和农业的现代化生产提供了条件,切实加强了农业的地位。粮食单产稳定在800公斤以上, 总产跨上了15万公斤的新台阶。村上又兴办了一个25亩的园林场,培育花卉苗木几十种,为发展林业和绿化、美化村庄服务。1990年集体栽植果园115亩,92年按人划拨土地栽植家庭果园,实行户栽村管双层经营体制。这样以来,一个农工商并举,相互连结,相互服务的良性产业结构迅速确定起来,全村90%以上的劳力转移到第二、三产业中来,工农业产值比重发生变化,农业仅占0.5%,工商业则占99.5%,这标志着我们袁家村开始从传统农业跨入了现代农业的新阶段。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