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皖大地溯“皖”源之皖公

家乡区县: 安徽省潜山县

   民国《潜山县志》:“周大夫皖伯,史逸其姓氏,故只称为周大夫。周封大夫于皖,而皖之名始著。大夫则周之贤者也,是以得封于皖……其在皖,志逸其政迹。然皖山之阳有庙焉,五尺童子莫不知为皖伯庙,加礼敬焉。无政与惠而有是乎?不贤与才而有是乎?可以觇皖伯矣、入为大夫,出为伯,奄有皖地,地与山皆以大夫名天下,传后世,大夫之泽之流,不既长哉!”由此可见,皖伯政惠贤才兼而有之。由于皖伯执政时,体察民情,施以德政,政绩颇佳,使皖国成为一个理想的国度,皖伯因此被后人尊称为“皖公”。

    据宋乐史《太平寰宇记淮南道·舒州》记载:“皖,偃姓,咎繇(皋陶)之后,春秋时楚灭之”。皋陶是东夷族的首领,相传是舜时掌管刑法的官、“明五刑,弼五教”。是我国较早立法、执法、施教集大成者,后虽被舜推选为继承人,因早逝,未继王位。春秋初,偃姓皋陶封地在六国,即今天安徽六安市区域,六安城东8公里,六合公路北侧仍有皋陶墓址。同为偃姓的皖国,其主政皖伯是皋陶之后,其德政惠民是可以认定的。历朝历代都尊崇德高望重的皖公,在天柱山的上炼丹、覆盆与麟角两峰之间,建有皖公庵,四周石壁峭立,其西原有唐吕少卿草堂。1989年建炼丹湖,沿岸仙花异草,四时不凋。湖水清洌,岸西灌木丛中,残留的皖公庵柱础、基石等遗迹与水中的天光云影相映成趣。在飞来峰南面峭壁上,凿有窗样的石龛,原��有“相公”。每遇天旱,山民必到相公像前祈祷求雨。据传,相公有求必应,下山途中甘霖随至。百姓奔走相告,是皖公灵验,恩泽久长。皖公庵以祀周大夫皖伯,又称皖伯祠,至清初倒坍。康熙二年(1663年),皖伯祠后建起了三立书院。乾隆四周(1739年)知县魏其瑸建名宦祠,移皖伯尊位为名宦之首。春秋继上丁与名宦并祭。祭文:“德音孔嘉,民受其赐,泽流伊长,不啻百世。惟棠有阴,是茇有庇。昭我后人,以瞻以嗣”。

Lynne(2015-04-2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