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历史真相

家乡区县: 包头市青山区

许多人也许不知,一些我们所熟知的所谓包头“历史”,实际上却并非那个样子。在一些文化作品、相关书籍以及一些民间的普遍认识和误传的影响下,那些“被歪曲的历史”逐渐被我们接受,并且在观念中扎根。

但历史需要我们去正视,去考证,而不是将那些误传的东西当真。某种程度上,历史没那么美,它只是像一个素面朝天的少女,简单又朴素。

我们所能做的,就是以一颗平常心去看待它、接受它并还原它的本来面目。

包头之名,并非因鹿

历史考证:

历史上的包头,曾经是一片“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广袤草原,是一个蒙古族部落的游牧地。传说在遥远的古代,转龙藏一带水草丰美,野鹿成群。牧人见状,挥鞭一指:“包克图”。

包克图一词,经由蒙古语译为汉语就是——有鹿的地方。如今的地名“包头”,许多人认为便是蒙古语“包克图”的谐音。

包头第一任县长刘澍,整理过一篇没有发表的文章,叫做《包头名称考》,对包头地名的起源问题进行了探讨。他在文章中写到:包头名胜“转龙藏……此间涧溪,复以山中群鹿每晨麇集来饮于此,梵语谓鹿为包克图。相沿日久,省呼为包头,此包头之名称之由来也”。

但又不知什么原因,后人把梵语先是改成了藏语,再后来又演变成了蒙古语。而蒙古语中正有包头的对音词——包克图。于是,蒙语语音的——包头、包克图,就等于了梵语鹿的意思。

包克图、包头,鹿城、有鹿的地方,一个美丽的传说,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北方草原的地理特色,也反映了人们对自然风情、绿色家园的追求和向往……

至于历史上转龙藏附近是否出现过鹿,其实那就是个传说。

又因为此处挨着黄河,自然形成了一个码头,也就是南海子水运码头。因此,包头名称的来历就有了另一种说法,即来源于汉语“泊头”的转音。

另据《绥远通志稿》记载,蒙语“布特”为弯曲之意,故山弯、水弯均可称为布特,亦可译作博托或包头。这一说法似乎也有一定道理;从包头一带的山川形势看,黄河过昭君坟,虽平直东南而去,然至萨拉齐间的河道则多迥旋弯曲。而且,包头区域内的乌拉山、大青山也似乎构成了曲弯之势。

实际上包头称谓的由来,就是因为转龙藏附近的那条河——博托河。蒙语博托被汉译后,就是包头。除此,别无它意。而这条河,早在乾隆年间的地图上就有所标注,昔日的博托河水势浩荡,河面宽阔,在历史上曾暴发过几次山洪。

历史真相:包头之名,并非因鹿。
转龙藏,没那么玄
历史考证:

当年一些做官不成的山西秀才来到包头,见过转龙藏的胜景之后,便留下了“包镇之有转龙藏,水泉出也。其水旋转之势,曲折蜿蜒,有似乎龙;而泽灌千畦,并豢万家,宝藏与焉。古之命名,意在斯矣”之记载。

包头转龙藏之名,故因水泉而得之。秀才们在此彰显自己的才气,挥毫泼墨所描绘出的“转龙藏”,实则有些夸张。

后来又有成吉思汗受神鹿指引而到此地的传说,无疑都是对此处美景的嘉赞。

同样是刘澍在一书中记录:五当召的开山鼻祖——宏道禅师,当时是为品性极高的喇嘛。他选址在此建庙,随后便住在了转龙藏。后因四周所迁来人口日益增多,前来上香拜佛的人也越来越多,这打破了原本安静的修行环境。宏道禅师因不堪被扰,于是搬离了转龙藏。

但实际上宏道禅师一名,是由袁世凯所赐,当时已近民国。据有关史料记载,宏道禅师在修庙期间,其实只是个不出名的小喇嘛,仍在修行期间,至于出钱修庙,那简直是无稽之谈。

转龙藏也被人称为“转轮藏”,因传此处藏有一本乾隆年间的《大藏经》而得名。但实则其名就来自佛教语,一位古稀老人研究、翻阅诸多资料后,只答复:其他不详。

历史真相:转龙藏就是一座处于宜人的景致中,一位云游中的喇嘛所修建的庙宇。

街道名,没那么多故事
历史考证:

东河昔日有个老道巷,一些文人们在自己编写的书中记录:此处曾来过一道士,俗称老道,因其颇受群众爱戴云云。之后为了纪念便称其住过的那道街巷为“老道巷”。但实际上老道只是一个普通的人名,那小子生下时家人希望其今后无病无灾,遂起此名。而居住在此处的其他家祖辈几代人,也并未出现过一位道士。

包头东站的北面有个地方叫做五里岔道。民国十二年京包铁路通车后,此地仍未改名。后来聚集起了不少商家小贩,这一带也就渐渐热闹了起来。又因为经营者多为外地人,形成的街也位于五里岔道河槽以北,那里就被俗称为——河北小街。

但是不少人却误认为此处是因京包铁路通车后,众多河北省的人到此居住了下来而得名。其实,“河北”只是当时河槽南面居住的铁道职工家属和民户顺口而叫,去买什么东西,就说“去河北面小街上去买”。

永合成是蒙古业商号,但商号还有农田,“住了(当店员)永合成,先学掏渠打坝垒挖楞。”因此,永合成地并非今日永合成一条巷的名称。

在光绪年间任统捐局总办的王宜卿,他所住的巷称王大人巷。

三公旗小学校校长贺级三所住的巷称贺家巷。

商人邬宝住过的地方,被称为五保巷。

复义涌粮店财东蔺三住处称蔺三巷。

光绪年间,安徽武举、曾任副将的郭向荣奉命来包头屯垦戍边,在牛桥街购地建房,后来形成了郭家巷。

臭屎巷,由人们在巷内随意大小便而得名。

死人沟,人称梁山,是当年乞丐居住的地方,同时,外地人在此处暂厝灵柩成堆,因而被称作“死人沟”。

以定襄店得名的定襄巷成为当年底层、低级妓院的代名词。
中行街,是由1916年这里建成中国银行而得名。
复成元巷实则就是以一座饭馆的名称而命名。
历史真相:街道名的来历不复杂,随意添加的故事不可信。

白存喜,并未参加过国军
历史考证:

老包头的历史上有过一个人——白存喜,与一位国军上将的名字白崇禧相近,又因内蒙古西北地区方言的发音特点——前后鼻音不分,故而将这两个人的名字读成了一个音,而且将原本两个无甚关系的人也牵扯在了一起。

此白非彼白,但是包头本土的某位作家,曾在自己的书中却将此二人混淆,编造了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闹剧,贻笑大方。

白崇禧,(1893年3月18日-1966年12月1日),字健生,广西临县桂人,回族,祖居于南京一带。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一级上将,军事家,有“小诸葛”之称。属国民党桂系,与李宗仁并称“李白”。

而老包头的那位白存喜,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饭馆老板——复成元便是人家的店面。至于他是否参加过国军,想必拿繁忙的营生和战场的硝烟相比,他更热衷的是赚钱,而不是从军。

至于国军上将白崇禧是否来过包头,查阅后并未找到相关的资料。

历史真相:包头的“白崇禧”并未当过国军。

不要让那些编造出的美丽故事,毁掉我们真实的历史。一味的以讹传讹,只会将我们的历史扭曲。

 

李佳(2015-04-2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