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平区民间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勤劳智慧的延平人民在漫长的劳动、繁衍生息的历史长河中所创造和积累起来的巨大的精神财富,它反映了当地劳动人民的喜、怒、哀、乐,也反映了该地区百姓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从古至今,它在延平农村农民的生活中都占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地位。它对华夏文化,特别是闽北群众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它是我区群众文化的根。做为该地区从事群文工作的同志必须长期地、自觉地深入到人民群众和民间中去,去了解它们,挖掘它们,研究它们,从这些原始的富有生命力的民间艺术中去发现它们闪烁、璀灿的艺术光彩,从而正确地引导它们使其发扬光大,并永恒地保留着它们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我区城乡,尤其是广大农村农民群众文化生活的主要精神支柱。
大力宏扬民间艺术,这是我区政府及文化工作者一贯倡导的方针政策,延平区的农村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是我们文化工作者必须关注的焦点。如何为广大的农民群众获得他们喜闻乐见,而勇于参与的文化活动,几十年的实践和经验告诉了我们,只有那些与他们劳动生活息息相关的、带有地域性的民间艺术才是最具生命力的文化生活,只有这些历代承传,百姓乐于参与,共同创造的文化活动才最具民族和传统的艺术形式。
由于延平区农村民间文化艺术丰富多彩,在摸底调查工作中,我仅择其具有特色和代表性的民间艺术提供给我们的文艺工作者作为挖掘、整理和研究的初胚,以便使我区的农村民间文化艺术得以保存和流传并发扬光大。
代表性之一:鼓类,其中包括:峡阳“战胜鼓”、王台“太平鼓”、夏道“担担鼓”、南山“神鼓”。
代表性之二:灯类,其中包括:“延平花灯”、樟湖“游蛇灯”、茂地“烛桥灯”、赤门“花钵灯”。
代表性之三:杂艺类,其中包括:峡阳“台阁”、樟湖”游蛇神”。
代表性之四:音乐类,其中包括:太平”十番鼓乐”、大横”敲竹兜山歌”、夏道”捎排歌”、巨乡”轿歌”。
代表性之五:美术类,其中包括:延平“剪纸”、峡阳“木雕花”、峡阳“壁画”、南山“石雕”。
代表性之六:曲艺类,其中包括:“南词戏"、”南剑戏“、”木偶戏“。(详见具体”南平市延平区民间艺术“相关系列文章)史书记载“闽北三千”,由此可见闽北的历史与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一样渊流长,而南平市延平区自古以来又是闽北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灿烂的中原民间文化艺术随着朝庭对南方疆域的拓展,延平府的设立,也随之进入了延平。所以延平区的民间文化艺术其显著特征就是具有中原文化的兼容性。由于至宋以来中原朝庭官吏及百姓的南迁原故,他们将中原的风情、民俗以及宗教文化引入了延平,所以我们从考察到的文化艺术上可窥见中原文化的影子和把握它们之间的血脉渊源。特别是在民间文学、民间曲艺、民间美术、民间音乐及民间舞蹈等方面互相交融、相互发展,如南词戏直接受昆曲的影响,南剑戏与赣剧表演比较相似,大腔木偶戏的唱腔又与戈阳腔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南山的“神鼓”、峡阳的“台阁”、太平的“十番”以及大横的“敲竹兜”都与中原或临近省份的民间艺术有着孪襟关系。从以上我们所举的这些例子不难看出中原民间文化与延平民间文化的血缘关系及延平民间文化与边界民间文化的交流和并蓄的关系。
民间文化艺术是中华民族一切文艺的根,是民族文化优秀传统的源头,是具有民族性,群众性的文艺,它表现了民族的灵魂、人民的心声,是群众最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民间文艺深深地扎根于群众的土壤之中,因此它也是最有创造性、最有生命力的文艺。延平区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丰富多采,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它是我区人民勤劳、智慧和开放兼容所创造出来的巨大精神财富。认真挖掘、搜集、整理我区的民间文化遗产,对于促进我区文化事业的繁荣和发展、活跃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加强两个文明建设,无疑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