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子胥(?——前484),楚国人,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谋略家,名员,字子胥,封于申地(今河南南阳市西北)。
伍子胥出身于楚国的豪门世家,其祖父曾任楚庄王的谏臣,楚冢王的相,封于椒(今安徽全椒),以邑为氏,又称“椒举”。其父伍奢是楚平王儿子太子建的老师,又称“太子傅”。其兄伍尚,封于棠邑,是有史记载的南京地区最早的行政长官,当时棠邑地区老百姓称其为“棠君”。伍子胥本人性格刚烈,执著守戾。青少年时,即好文习武,勇而多谋。
伍子胥和六合有着解不脱的渊源关系。
其一是亲缘关系。伍子胥的祖父封于椒,曾辅佐过两代楚王,名声显赫,地处高位,当时妇孺皆知。加之春秋时期,全椒地域和棠邑边境交界,地脉相连,人缘、地缘都很亲近。伍氏为江北名门望族,少年时的伍子胥受到祖父宠爱,经常到祖父伍举封地周游,对该地区山山水水、人情世故情有独钟,伍子胥哥哥伍尚受封于棠邑,是六合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位行政长官。楚平王听信费无忌谗言,欲加害于伍氏父子三人,为免除后患,假释伍奢,进为相国,还封长子伍尚为鸿都侯,次子伍员为盖侯,并遣使召伍尚、伍员(伍子胥)与其父伍奢相见,伺机诱杀,斩草除根。伍子胥早已料到楚平王封侯是假,诛杀是真,便对其兄伍尚说:“如今世道风气败坏,君欺其臣,臣欺其子,如果应召同去必死无疑,哪里还会封什么侯呢?明知送死还要去,岂不让世人耻笑。”可伍尚却说:“我并不是贪图封侯,而是想再见父亲一面。我吃的是楚国的食物,穿的是楚国的衣裳,拿的是楚国的俸禄,当然应听从调遣,去尽忠尽孝,虽死犹生。”伍子胥竭力劝道:“楚平王召我兄弟二人前去会见父亲,是惧我俩勇,势成为后患。如去,父子三人无一生还,不如趁此机会逃往他国,寻求复仇机会。”伍尚叹息说:“我也知道此行有去无回,但生育我的是父亲,父子之情难以割舍,何况又是父亲召我,如若为求生而不去,而后又无法雪耻,天下人会耻笑的。”伍子胥说服不了伍尚,只好无可奈何地说:“你去必然和父亲一起遭楚平王的诛杀,此乃奇耻大辱,不共戴天,我要竭力洗刷。”伍尚流泪哽咽着说:“兄若生在世上,也没有能力报仇,如同废物,而弟文武双全,有勇有谋,父兄之仇,全靠弟去报了。”兄弟二人随机挥泪告别。果然不出伍子胥所料,伍尚一到楚郢都,即与父伍奢一同被楚平王杀害。伍子胥从此走上逃亡之路,伺机为父兄报仇。
其二是奇缘关系。伍子胥拒不奉召,侥幸逃脱追兵,行之棠邑,偶遇勇士专诸,结为莫逆之交。两人交往过程中,专诸语出惊人:“夫屈一人之下,必居万人之上。”伍子胥感叹其志向远大,非同凡夫俗子,不但有孝心,而且品德好,讲义气,还有用于献身的精神。日后,伍子胥奔吴,遂将专诸推荐给公子光(阖闾),公子光请专诸相助,欲杀吴王僚以夺回王位。专诸感其知遇之恩,慨然应允。周敬王五年(前515)四月,棠邑勇士专诸用鱼肠剑刺杀吴王僚成功,而自己却被吴王僚卫士剁成肉酱。专诸刺王僚一事因此被司马迁载入史记,千古流传。伍子胥慧眼识才,皆因这一段奇缘,成就了棠邑勇士专诸。
其三是人缘关系。伍尚、伍子胥兄弟俩在棠邑人缘关系有口皆碑,“胥浦”地名就是有力的佐证。伍子胥在胥浦(今扬州仪征)的遗址,春秋时实为棠邑地域。汉代棠邑县城东至胥浦,西至全椒,北至石梁,南至长江。直到宋至道二年(996),距春秋时伍子胥从棠邑胥浦渡江已有1500余年了。周景王二十三年(前522),伍子胥在棠邑境域长江边徘徊,幸亏遇见好心的渔丈人助其渡江,投奔吴国,成就了一番事业。后人为纪念伍子胥,在其渡江的地方称为“胥浦”沿用至今,从素不相识的渔丈人帮助伍子胥渡江,逃脱险境一事中可以看出伍氏在棠邑的人缘关系非同一般。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