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陵区 重庆市下辖区,三峡库区腹地,位于长江、乌江交汇处,有川东南门户之称;经济上处于长江经济带、乌江干流开发区、武陵山扶贫开发区的结合部,有承东启西和沿长江、乌江辐射的战略地位。[1]
截至到2012年末,涪陵区辖8个街道、12个镇、6个乡,面积2941.46平方公里;户籍人口为116.66万人。
涪陵区特产主要有涪陵榨菜、涪陵水牛、涪陵红心萝卜等;名胜景点主要有白鹤梁、点易洞、白鹤森林公园等。
历史沿革
涪陵,夏商至春秋前期,为濮人居住区;春秋中后期至战国中期为巴国地;战国中后期为楚国地。
秦朝,属巴郡地。秦昭王三十年(公元前227)置枳县,为区境置县之始。[2]
东汉时,分枳县置平都县。
三国蜀汉时,增置汉平县,隶涪陵郡。
东晋,穆帝永和三年(公元347),在巴郡枳县侨置涪陵郡,为区境置郡之始。[2]
隋朝,置涪陵县、丰都县、垫江县,分隶巴郡、巴东郡和宕渠郡。
唐代,置涪州,辖武隆县、涪陵县、隆化县。
北宋,改隆化县为宾化县,建置同唐;南宋置涪州,辖涪陵县、武隆县。[2]
元朝,置涪州,辖武龙县。
明代,置涪州,辖武龙县(后改为武隆县)。
清朝,置涪州,不领县。
民国初(1913年),改涪州为涪陵县,先后隶属川东道四川省和四川省第八区。[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置川东涪陵专区,辖涪陵等7县,隶属川东行署区。1952年,川东酉阳专区并入川东涪陵专区,增辖垫江等4县,隶属四川省人民政府。1968年,改称涪陵地区。1983年,设县级涪陵市。1988年,涪陵地区辖县级涪陵市、南川县、丰都县、垫江县和武隆县。1996年,撤县级涪陵市,设枳城区、李渡区;1996年3月,撤涪陵地区,设地级涪陵市,下辖枳城区、李渡区、南川市、垫江县、丰都县、武隆县。1996年9月,涪陵市划归重庆市代管。 1997年,涪陵市改隶重庆直辖市。1997年12月,撤销地级涪陵市和枳城区、李渡区,设立重庆市涪陵区,重庆市涪陵区辖原枳城区、李渡区的行政区域;原涪陵市所辖(代管)的南川市、武隆县、丰都县、垫江县改归重庆市直接管辖。
经济发展
编辑
综述
2012年,涪陵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30.53亿元,同比增长15.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2.03亿元,增长6.0%;第二产业增加值386.83亿元,增长17.4%;第三产业增加值201.67亿元,增长14.2%。三次产业结构为6.7:61.3:32.0。[6]
2013年,涪陵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90.04亿元,同比增长13.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5.53亿元,增长5.3%;第二产业增加值431.42亿元,增长16.7%;第三产业增加值213.09亿元,增长7.5%。三次产业结构为6.6:62.5:30.9。[7]
第一产业
2012年,涪陵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2.23亿元,增长5.8%;实现增加值42.03亿元,增长6.0%。粮食播种面积145.7万亩,减少0.8%;蔬菜播种面积104.5万亩,增长6.2%,其中青菜头播种面积70.13万亩,增长5.7%;烟叶播种面积16670亩,增长36.8%。粮食总产量43.83万吨,增长1.6%;蔬菜产量177.25万吨,增长8.1%,其中青菜头产量134.33万吨,增长5.6%;肉类总产量7.05万吨,增长3.4%;水产品产量2.01万吨,增长4.4%。[6]
大木花谷
大木花谷
2013年,涪陵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7.40亿元,增长8.3%;实现增加值45.53亿元,增长5.3%。粮食播种面积145.0万亩,减少0.5%;蔬菜播种面积108.8万亩,增长4.2%,其中青菜头播种面积72.7万亩,增长3.6%;烟叶播种面积1.59万亩,下降11.4%。粮食总产量43.80万吨,与2012年持平;蔬菜产量188.5万吨,增长6.3%,其中青菜头产量144.30万吨,增长7.4%;肉类总产量7.30万吨,增长2.8%;水产品产量2.04万吨,增长1.0%;果品产量12.19万吨(含西瓜),增长8.5%。[7]
第二产业
2012年,涪陵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013.60亿元,增长17.6%;工业增加值343.46亿元,增长17%。六大支柱产业(化工化纤、装备制造、食品医药、重要材料、电子信息、清洁能源等)实现工业总产值795.33亿元,增长18.9%。 至2012年末,涪陵区资质以上建筑企业131户。2012年,实现建筑业总产值266.94亿元,增长20.4%。[6]
2013年,涪陵区实现工业增加值380.22亿元,增长16.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1001.85亿元,增长16.2%。六大支柱产业(化工化纤、装备制造、食品医药、重要材料、电子信息、清洁能源等)实现工业总产值914.84亿元,增长15.0%。至2013年末,涪陵区资质以上建筑企业135户。2013年,实现建筑业总产值303.97亿元,增长12.8%。[7]
第三产业
2012年,涪陵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3.88亿元,增长18.1%。按消费形态统计,商品零售额132.22亿元,增长18.5%;餐饮业零售额21.67亿元,增长15.6%。完成邮电业务收入6.14亿元,增长13.3%。其中,邮政业务收入0.68亿元,增长22.1%;固定电话业务收入1.33亿元,增长12.7%;移动通讯业务收入4.13亿元,增长12.2%。至2012年末,涪陵区固定电话用户21.74万户,下降1.5%;移动电话用户89.83万户,增长27.6%;互联网用户14.41万户,增长33.8%。接待游客541.97万人次,增长35.4%。其中,国内游客541.81万人次,入境游客1588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7.02亿元,增长60.4%。至2012年底,涪陵区有金融机构17家。2012年,金融业实现增加值16.22亿元,增长26.7%。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459.56亿元,增长18.0%,其中,人民币存款余额455.89亿元;贷款余额350.86亿元,增长5.9%,其中,人民币贷款余额336.46亿元,增长6.9%。[6]
周易园
周易园
2013年,涪陵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9.69亿元,增长16.8%。其中,限额以上零售总额118.92亿元,增长22.1%;限额以下零售总额60.76亿元,增长7.6%。批发零售业商品销售总额415.90亿元,增长2.2%;住宿餐饮业营业收入31.51亿元,增长16.8%。完成邮电业务收入6.74亿元,增长9.8%。其中邮政业务收入0.75亿元,增长10.5%;固定电话业务收入1.35亿元,增长1.6%;移动通讯业务收入4.64亿元,增长12.3%。至2013年底,固定电话用户21.11万户;移动电话用户97.21万户;互联网用户15.98万户。接待游客626.77万人次,增长33.4%。其中,国内游客626.58万人次,入境游客1912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1.05亿元,增长41.5%。至2013年末,涪陵区有金融机构18家。2013年,金融业实现增加值19.04亿元,增长11.1%;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531.23亿元,增长15.6%,其中人民币存款余额528.49亿元;贷款余额407.35亿元,增长16.1%,其中人民币贷款余额403.77亿元,增长20.0%。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