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浮山的经商传统

家乡区县: 潮州市饶平县

上浮山的经商传统 

 

      饶平钱东上浮山村,地处324国道北侧,尖公山西面,距离县城约六公里。上浮山人有浓厚的经商意识,善于做生意,这是有其历史渊源和传统的。

      上浮山早为信宁都所在地,至今仍保留“汛地”称呼,历史上就是一个群居和集市的地方,现存“七围”、“三场”、“一老街”可以为证。如按姓氏分,有“洪厝围”、“何厝围”、“麦厝围”等;如按行业分,有“打铁围”、“猪仔场”等,还有一个“马场”据说是军队驻防之所。全村仅三千多人却有二十多个姓氏(现外来人口不算)。而且信仰也多,除俗称“拜老爷”的外,还有基督教、天主教、佛教派别存在。有“三山国王”庙,“娘堂”,上浮山的基督教堂还是在清咸丰九年(1859年)由澄海盐灶基督教“长老会”来此设立的,为饶平第一个教堂。村里的“福寿庵”位于街路东头,农村集体化时期作为供销社使用,后来政策改变,经过一段时间热心人士的倡议募捐,1993年重修恢复佛教之地。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上浮山虽然姓氏多,信仰杂,但历来各行其道,和谐相处。

      从前,上浮山的交通就十分方便。据《饶平县志》记载,明、清时期潮州府至福建省的交通要道——东路石桥道就在上浮山村里穿过。现存村中一条窄窄的老街道自东门向西至铺尾(施厝)即是它的陈迹,当地称街路、官道,沿街两边铺面林立,大多开着木制铺窗,在村建新市场之前,这条街可算是商业中心。过去很有名的“龙须港”就在324国道南侧,龙须港向北至村里的航道叫墨斗沟,顾名思义,因墨斗沟流向大海,是咸水,当时在沟里可以捉到墨斗,故称,国道从这里跨过称“龙须桥”,解放初仍可见旧貌,后来失去其功能,两旁泥土日渐崩塌,上世纪70年代人工填平墨斗沟,改为农田,直至国道扩建,才湮没港口痕迹。原航道通至“官道”交叉,上面架设石桥,该桥在《潮州三阳图志辑稿》有记载,称“百丈埔桥”,石桥至今未拆,其古朴风姿犹存。桥东一边是灰窑,另一边是“盐厂埠”,也叫盐厂,为官府所设储盐的地方。大货船运载食盐、粮食及其它货物在龙须港停靠,改用小船可达桥头装卸。交通的发达必然促进该地与外面的联系和交往,也带来了浓厚的经商意识,促进当地经济的繁荣。

      在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年代,仍然有相当部分人敢于冒险做生意。他们到山区片收购花生和稻谷,用自行车装载或肩挑步行往樟林、东里等地出售,后来还有人做茶叶、化肥生意,冒很大的风险,一旦被抓,货物和交通工具没收,人也成“投机倒把”分子,受到严厉惩罚。就是这些“投机倒把”分子,改革开放后,很快把生意做得红红火火的,有了资金就开始投资办厂,步上更大的创业之路。三十多年的打拼,现今全村拥有工业企业103家,形成茶叶、食品、服装、饲料、印刷、钟表、电解铜铸造等产业,村集体经济和村民的生活大为提高。上浮山从原来的穷村迅猛发展起来,商贸搞得活是一个关键因素。

Yimi(2015-04-2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