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天台山景区, 坐落于四川省成都市邛崃市天台镇,东连宁海、三门,西接磐安,南邻仙居、临海,北界新昌。是驰誉海内外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绵亘浙江东海之滨,因"山有八重,四面如一,顶对三辰,当牛女之分,上应台宿,故名天台",以佛教天台宗祖庭、道教南宗祖庭所在地和济公“活佛”的故乡而闻名于世。景区内以“佛宗道源”著称于世的天台山是中国佛教第一个宗派天台宗的发祥地,又是中国道教南宗的本山。
天台山自南、西、北三面围成筲箕状,东面向外敞开,依次呈三级大的台阶平地;由于地理环境特殊,自成一个冬暖夏凉的小区气候,森林覆盖率达94%,终年绿树成荫,四时花开不断。最高的玉霄峰海拔1812米。台地上沟壑纵横,溶洞、怪石杂布其间。金龙河穿绕台地,水面呈现五彩,随台地跌宕而形成许多长滩、叠溪、流泉和飞瀑。著名的响水滩飞瀑落差40多米,宽10多米,分8级层层跌落,呈跨度达150米的弧形,十分壮观。
天台山位于成都市邛崃境内天台乡,距成都110公里。天台山的风景非常特别,前瞰成都平原,后临玉溪河谷,右界蒙顶,左接玉林。为一天然与人工相结合的浩瀚高山林海。主峰玉霄峰海拔1812米,状若登天之台,故名天台山。横看千岩角逐,翠浪连天;侧看玉峰如削,巍峨入云。群山环抱的河谷构成海拔1400余米,宽广约30平方千米、由西南略向西北倾斜的平台地。这里冬暖夏凉,四季宜人。群山东北缺自海拔1700余米的伏牛山蜿蜒而下,流长13000余米,穿越天台全境。或飞流直下,或潜岩洞山,或惊涛裂岸,或白练悬空,或叠瀑如帘,或迂回成潭。河东为紫色岩石,坦平如砥。河面或宽或窄,浅处清澈见底,可跋涉而过,深处水绿如蓝,可放舟以游。沿径登山,怪石嶙峋,姿态万千,林海苍茫,遮天蔽日,纵横2万余亩,气势磅礴。
作为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紧密结合的天台山,以“山奇、石怪、水美、林幽”而著称。景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均气温16℃,森林覆盖率达94.4%。景区内有植物83科,350余种,珙桐、红豆杉、篦子杉、银鹊、多花含笑等珍贵树木达20种以上。出没于林海溪涧的有毛冠鹿、林麝、红腹雉、绿尾虹雉、鲵鱼等珍稀动物。经济职务有5纲、24目、32科、50余种。因此天台山风景区被称为很有科研价值的“绿色明珠”。此外,还有帝王蝶等270多个珍贵的蝴蝶品种及17个萤火虫品种资源,种群数量繁多。景区开展的赏蝶、赏萤活动已成为时下流行的生态观光旅游项目。
天台山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巴蜀天台山古名东蒙山,早在远古时代,天台山即为古“邛”族生息繁衍之地;远古洪荒时期,大禹治水路过蜀国时,曾选此山为台登高祭天,故得“天台”之美名。
巴蜀开明时期,古蜀国国王鳖灵在此“登高祭天”;汉末道家在此相山凿洞,筑坛祭神,正式易其名为“天台山”,天台山便增添了宗教文化内容。三国蜀汉之初,诸葛亮曾到临邛察看“甲屯”垦植和开掘“火井”情况,乘坐“木椅车”上山眺望,留下了 “天车坡”、“望军顶”等地名。南北朝时期,西游僧人普达舍耶云游到此,创建了天台佛寺,隋唐时期,宗教漫延,初唐时火井县令袁天罡尊崇道教,因而天台山以道家势力为大。五代时,天台山又修一座规模宏大的城隍庙,两宋时期,天台山儒、道、佛三教并存,三家争山夺林,各营院园,道观佛寺,官房多达百余处,宗教势力泛滥,各派矛盾百出,于是出现了州通判、推官驻山主政之事。其时有文同(北宋画家)、陆游(南宋爱国诗人)等领衔管理天台山宗教事务。宋末及元代,天台山日渐衰微,于是又有明洪武年间“福琛开山”之事。明末(大顺三年),张献忠一支军马败退时路过邛州夹门关,有天台山三千棍僧堵截,张部于是绕青草坡从天台山后山而上袭击了宗教集团,于是天台山宫观寺庵尽毁。清代,道家、佛家力图光复宗教名山,但规模远不及昔日。民国年间,天台山一带兵匪肆虐,社会不安定,朝山之事几乎灭绝。天台山也是红军长征经过成都唯一战斗和工作过的地方,成都市唯一的红色旅游区,景区的红军长征邛崃纪念馆为“四川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都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文革”期间,天台山宗教文化遭到极大破坏。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