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第六中学坐落于风景秀丽的涵江区青璜山上,历史悠久,人才辈出。学校创建于1924年,经过九十多年的发展,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条件逐步完善,办学水平日益提高,2001年被确认为福建省一级达标中学,2006年被确认为福建省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样板校,成为一所名副其实的省内名校。
莆田第六中学坐落于风景秀丽的涵江区青璜山上,历史悠久,人才辈出。学校创建于1924年,1956年,改名为莆田第六中学;1959年,被确定为福建省重点中学,仅次于1953年莆田一中 被确定为福建省重点中学,1956年莆田二中被确定为福建省重点中学。 1963年莆田仅仅:莆田一中和莆田二中、莆田六中再次列为省重点中学[1] 。 经过八十多年的发展,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条件逐步完善,办学水平日益提高, 2001年被确认为福建省一级达标中学,2006年被确认为福建省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校,成为一所名副其实的省内名校。
提出了办“全面发展、发展特长”学校,培养“合格 特长”学生的办学宗旨。2011年学校承担的《开发社团活动课程,引领学生个性发展》课题为福建省素质教育重点课题,积极探索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首先是通过社团文化,彰显素质教育的特色。学校有地震测报、灯谜、集邮、书画、小记者、文学社、影评、摄影等20多个学生社团。各社团有机构,有指导教师,有章程、计划,社团各项活动规范化、经常化。如“青璜谜社”成立于1998,是国内第一家中学生灯谜组织。二十多年来,吸收社员人数达1200多人。至今已有600多篇论文、鉴赏文章在全国60多家报刊发表,编发社刊《青璜乳虎》10期,逾800万字。在各类灯谜大赛中,荣获省级以上奖项200多人次,三次捧回全国性团体冠军杯,被评为全国“灯谜教学示范校”“中华十佳灯谜社团”。“地震测报”近40年来坚持不间断地采集多种监测数据,定期集中分析推理,成功测报了30多次闽台地区地震,在校内外举办地震知识讲座及科普宣传100多场次,连续21年被评为省、市“先进地震测报组”,被定为福建省地震测报基站之一。“集邮协会”常年开展集邮知识讲座、邮展、新邮欣赏等丰富多彩的校园集邮活动,连续三年被评为“福建省集邮先进集体”,学校被确定为“全国青少年集邮活动示范基地”。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呈现多样化、群体性、艺术性等特点,受到《人民日报》、福建电视台等新闻媒体的关注、报道。
其次借助科技文化活动,突出素质教育的活力。每年举办校园“科技·文化” 节,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创造力。学校每周四下午开展了科普系列讲座,还利用天文与气象观测小组、地震测报兴趣小组等科技社团开展科技实践。还把“三小”制作列为各班必须完成的任务,并将其成绩纳入班级量化评估,培养了他们的热爱科学的意识与创新精神。承办以“提升科学素质,共建和谐海西”为主题的莆田市科技·人才活动周暨莆田市第六届校园科技节;梁伟、游春敏两位同学以《害虫煞星,大黑蚁的人工养蚁与分蚁》获得福建省第十八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赖郑琪同学以《龙眼多倍体诱导(种子)研究》荣获福建省第二十二届科技创新大赛省级金奖。
第三开展精彩活动,提升素质教育的层次。如秋季田径运动会、春季趣味运动会、“阳光体育”活动、“青春风采”主题演讲、“青璜之春”校园科技艺术节、“青璜之辩”校园辩论赛、校园十佳歌手赛、班班有歌声“红歌会”、青年志愿者活动、教师节联欢晚会、元旦师生联欢晚会、迎春书画展、灯谜竞猜、心理健康游园、心理剧大赛等;此外校园刊物有:学生会主办的《星辉》;心理咨询中心主办的《心苑》;青璜迷社主办的《青璜乳虎》;语文组主办的《青璜山报》等。
通过学校前瞻性的办学理念,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培养出具有个性化,动手能力强,大气,阳光,又充满创造力的学生。
莆田六中的校园文化是灿烂多姿的,活跃在第一课堂周围,曾被定义为第二课堂活动的22个社团组织为主要特征。其活动,无论从形式或是内容方面都是第一课堂的补充和延伸,同时反过来丰富并发展了第一课堂。这样,它与第一课堂紧密地结合起来,便孕育出崭新校园文化的累累硕果来。校园文化为该校制定的“合格加特长”的办学思路的实现,的确是一种有益的尝试,为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铺出一条新路。
1、发展过程。三中全会以后,教育事业的发展盛况空前,该校部分师生先后成立了兴趣小组,其中较早的有地震测报小组、灯谜兴趣小组和集邮兴趣小组。在1992年以前,这三个兴趣小组在知识竞赛、创作活动乃至科学实践等方面都已经从市、省直至国家级的赛事活动中捧回了不少的奖项,小有名气。从而推动了该校其它兴趣小组的相继成立,其中有青璜书画社、小记者协会、校艺术团、松涛文学社、影评小组、摄影小组等。从此,校园文化勃发了生机。1992年4月,莆田市教委组织的全市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现场会议在该校召开。这其实就是对该校园文化建设的一次肯定。
与现场会议前的情况相比,会后的短短一两年里,该校的兴趣小组又发展了10多个,它们是生物与园艺、英语与会话、生活与化学、美术与装潢、家用电器维修、电脑、合唱团、乐器队、青少年普法、舞蹈队、心理咨询、天文与气象、科技、健身操等。1994年组建了《青璜山报》编辑部。如今回头看,该校校园文化建设能如此迅猛地得到发展(基础年段的学生都参加一或两个组织),除了市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现场会议的促进和推动外,更主要的还是借助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颁布与实施。此后,我们才重新调整了组织,还将兴趣小组统一更名为社团组织,其活动统称为第二课堂活动。
2、组织方式。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个摊子由一位副校长挂帅,在教务处、政教处和团委会联合管理下,由团委书记负责日常工作,各社团组织每在学期初都订好了计划,期末都进行了总结。在规定的时间内,务必完成各自的计划。这样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的活动始终有序地进行至今。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