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3月2日,河南长垣,经历了整个严冬的蛰伏,春季的欲望正在破土而出。而长垣的民营济,早已枝繁叶茂。
河南省农调队最新的一个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4年8月底,长垣县民营企业已达2047家,全县民营企业完成总产值72.5亿元,从业人员近10万人。从1990年到2003年,长垣在河南省的有关经济实力排序中,由1990年的第92位晋升到2003年的第37位,奇迹般地前移了52个位次。
外界这种飞速发展的现象,誉为长垣现象,长垣因此也被称为“北方温州”。
长垣,一个地处中部内陆的小城一个“零资源”型城市,在激烈的城市竞争中,为何有如此快速的经济增长速度?
带着问题,《经济视点报》记者赶赴长垣。
①一个县的5种标签长垣贴有多个身份标签,且每个身份标签都有其独特性。
长垣的第一个身份签——起重之乡。
3月2日,记者驱车实地探访全国的起重机生产基地——长垣县魏庄镇。这里的许多企业从严格意义上讲,只能叫做家庭式作坊,每家可能只进行某一道工序,或者生产某几种零配件。但成百甚至上千个这样的家庭式作坊集中在长垣县魏庄、恼里等4个乡镇后,就非同凡响了。
而非同凡响最直接的体现是,长垣县基本垄断了全国50吨以下起重机及零配件市场,业内有“长垣停产,全国缺货”的说法以魏庄镇为中心,依靠民营企业发展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河南省起重机械工业园区”。
长垣的第二个身份标签——卫材之乡。
或许很难令人置信,长垣作为一个小县城,却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卫生材料生产基地,并占有全国80%以上的市场。到目前为止,已有卫材企业38家,产品有30多个系列、60多个品种,3万多从业人员,年销售额达10亿元。
长垣的第三个身份标签——防腐之乡。
记者在长垣县委宣传部得到一个最新信息,几个月后,第四届国际防腐大会将在长垣召开。作为一个县级城市,能吸引一个国际性的大会在此召开,在全国是不多见的。在长垣,依托机械起重和建筑业发展,县城东部的6个乡镇成为另一个产业——防腐业基地,目前从业人员8万余人,拥有国家一级资质防腐企业10个、二级资质防腐企业14个。长垣防腐业以其自身的实力和信誉被誉为全国防腐“四强县之首”,被国家防腐协会命名为“中国防腐之乡”。
长垣的第四个身份标签——建筑之乡。
在资源贫乏的地区,大多数人们选择生存的途径,便是背井离乡外出谋生。长垣同样如此,在此背景下,长垣缔造了全国独树一帜的建筑业,被誉为全国建筑“八强县之一”。全县40多家建筑企业,5万多名从业人员遍布北京、上海、天津、西安等大中城市,年实现劳务收入2.7亿元。
长垣的第五个身份标签——厨师之乡。
不少人提到长垣,对那里的美食都垂涎欲滴。在美食的背后,则是长垣历史悠久、名师荟萃的烹饪产业。长垣烹饪业被称为“甜了整个中国,香了半个地球”。被中国烹饪协会命名为“中国厨师之乡”。因为在国家首批命名的41名烹饪大师中,长垣籍占4名;在省级33名烹饪大师中,长垣人占11名。据不完全统计,全县现有专业厨师2.3万人,其中在国外46个国家和地区掌勺者有200余人。
在5种城市身份标签的背后,是长垣民营经济日新月异的发展速度。
在长垣,你可以充分领略到速度的含义。在长垣的一个外地人举了一个例子,长垣亿隆商业街所处的位置,两年前还是荒凉一片,而现却已是长垣最繁华的商业区。采访期间,记者特地来到这条商业街。在这里,
事实上,城市建设和商业发展的迅速变化,只是长垣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这一切,在河南省农调队的一组数字中可以清晰地得到印证:长垣全县财政收入继2003年首次突破亿元大关后,2004年前8个月已经达到1.136亿元,民营企业上缴税金5634万元,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连年居河南省前列。
按照河南省刚刚实施的最新13项指标体系为依据,在2003年全省县域经济发展排序中,升位较多的县市中长垣赫然名列第二。不少标价昂贵的品牌产品都可以找到,如皮尔·卡丹、杉杉、梦特娇等。
几经沧桑,长垣经过数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河南民营经济的领跑者。采访结束时,长垣县有关领导对记者介绍,根据规划,长垣县将在今年撤县改市;2005年~2007年,长垣经济实力要争取晋升到河南省前20名。
②“块状经济”成就长垣现象
在长垣当地,有这样一句顺口溜:“用一把剪子培育出了一个卫材产业;用一把锤子打造出一个起重产业;用一把刷子干出了一个防腐产业;用一把瓦刀筑起了一个建筑产业;用一把勺子香了一个厨师产业”。
3月4日,阳光明媚,记者赶往以生产卫材产品著称的长垣丁栾镇。一条公路穿过该镇,街面上遍布各式各样、林林总总的卫材广告标牌,几家大厂不时地出现在眼前。看来2005年或许将成为长垣新一轮经济发展再次提速的转折点。
“我从1988年开始就掂着皮包走天下了。”谈起自己的经历,表面上看起来敦厚的新乡市华西卫材有限公司掌门人崔勤峰,言语诙谐。
崔勤峰在长垣卫材行业可谓是“风云人物”。1997年,他怀揣着做推销员赚来的200多万元,开起了华西卫材有限公司。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华西公司已经成为当地规模最大,集科、工、贸于一体,产、供、销一条龙的现代医卫材料企业。
但在长垣,这只是卫材行业的一个缩影。据介绍,以丁栾镇为核心,整个长垣县共拥有38家卫材公司、8个消毒中心、16个专业村和1580个生产加工户,直接或间接吸收8万余人从业。这也相应催生了全国最大的卫生用品市场在长垣县的建成,使长垣成了全国闻名的卫材生产重地。
“河南省卫材工业园区”是长垣一个省级特色工业园区,新入园企业9家,总投资5.64亿元,预计年产值10.9亿元,利税4.7亿元。新申请入园项目3个,总投资1700万元。拟建项目5个,总投资3.12亿元,预计年产值10.8亿元,利税1.91亿元。”张彦彪介绍说。
在长垣,有一句童叟皆知的顺口溜,对当地的区域产业经济格局做了形象的勾画:北卫材、南起重、东部防腐(建筑)西部农,绿色食品正兴起,第三产业在县城。
乍看上去,长垣非公有制经济不外乎是卫生材料、起重机械配件、防腐、建筑等几大类,但是围绕这些产业生产经营的产品种类却相当齐全。以医疗棉签为例,大到手术床,小到棉签、敷料块,凡临床上需要的东西,这里可以说一应俱全。而同类产品在生产经营区域上的相对集中,则充分显示出其相当高的专业化程度。
“长垣县的领导层有这样一个共识:对一个区域或一个地方来说,无论是公有制经济,还是非公有制经济,其竞争力的强弱都取决于其是否有特色,特色就是优势,所以从一开始,长垣县就注意在产业选择、区域布局、管理模式等方面对个体、私营企业进行引导和规划,从而使全县的非公有制经济有着一个明确的发展方向,最终形成了今天这样的特色和格局。
”长垣县县委书记刘森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刘森告诉记者,对于众多的小型企业,则采取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办法,如由政府或集体投资修路、架电、安装通讯设施等,引导其相对集中,连片发展,使众多生产相近产品的企业聚集到一村一镇一园,成为不是集团的集团,形成群体优势和块状经济。
民营企业家的财富轨迹
长垣现象中,给人一个最大的困惑是,为什么能够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发展起几大支柱产业。
无论从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看,还是从城市产业的带动看,长垣县都不具备发展起重机、卫生材料等产业的优势。因为长垣既没有钢铁生产企业,也没有大型起重机生产和科研机构,更没有国家投资扶持,周边也缺乏大城市,离国有起重机生产厂家的最近距离也有近千公里,却兴起了全国知名的起重机产业。每年仅钢材就要外购20万吨。卫生材料等产业的兴起也是如此,而地处河南这个粮食主产区,农产品加工业却还没有做成支柱产业。
如果我们把目光放到这些民营企业家群体,关注他们的致富经历,这些问题将迎刃而解。
在长垣起重行业,河南中原起重机械有限公司是数得着的龙头企业,其掌门人张继水在搞起重机维修时,发现了起重机配件这一需求量很大的市场,转而从事起重配件制造,继而进行成品制造。刚开始,他只是在张寨乡苗何寨村自己家里进行家庭式作坊的生产加工,随着规模的逐步扩大,公司开始搬迁到县城。到现在,河南中原起重机械有限公司年产值已超过亿元。
长垣不少企业家同张继水的经历相似。张三寨乡农民王纪勇坦言自己进入卫材行业就是自己在外面跑推销的结果,他用推销卫生材料积累的资金创办了飘安卫材集团公司,如今已成为集科研开发、生产经营为一体的综合性大型现代化企业。
这一现象的形成,与长垣的历史背景有着深厚的关系。
长垣县地处黄河的“豆腐腰”区段,是一个典型的黄河滩区农业县,基础差、底子薄,自然灾害频繁。长垣现在最大的资源是粮食,但是在过去产量却不高,不仅没有生产加工的,连吃的都不够。
在生存的逼迫下,全国许多地区,都可以找到不择生活条件的长垣劳动者的足迹。长垣人也因此有中国的“吉卜赛”人之称。这也是今天长垣能拥有8万多名长期在外专业营销人员的原因。长垣县政府的一个统计数字显示,全县平均每10个农民,就有1个从事营销活动。“全国没有长垣营销员不到的地方。”不少长垣人这样自豪地说。
正是由于长期在外闯荡,他们了解了市场信息、市场行情,掌握了许多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的全部环节,从而建立了很多关系网络、销售网络和自身的信任基础。
“搞市场营销的经历,使他们积累了资金,学到了技术,掌握了信息,更重要的是增长了见识和胆识。‘先跑市场,再办工厂’,成为农民企业家成长的一条路子。”长垣县县委书记刘森说。
了解了长垣民营企业家的财富轨迹,事实上,也就解答了大多人认为长垣的四大支柱产业几乎是凭空长起来的疑惑,这也是长垣现象的核心问题。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