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老地名:跨越历史的城市元素

家乡区县: 江苏省姑苏区

苏州每条街巷路名,都承载着一定的历史文化,或是一位名人,或是一个事件,或是一个故事,或是一个标识,或是一则民俗……

对于一座城市而言,一个个具体而微的地名仿佛城市肌体上的基础细胞。拥有2500余年历史的苏州,承载着丰富历史信息和人文内涵的老地名比比皆是,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和不易保存的纸质文献资料、易受破坏的古代建筑等历史遗存比起来,老地名因为与历代百姓生活紧密相关,因为依靠口耳相传可以越千年保留至今。

城市改造改掉了一批老地名

自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开始,苏州不断在“长大”,随着新城开发建设和旧城改造的步伐加快,城市格局和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当时古城区道路拓宽、街坊改造等工程的不断开展,一些富含苏州历史和文化底蕴的老街巷地名也随之消亡。

干将路上曾有一条铁瓶巷,据传唐朝时曾有仙人挟铁瓶仰卧于此地,后仙人远去却留下了铁瓶。清末民初,铁瓶巷内有名震江南收藏界的顾家“过云楼”和顾氏花园“怡园”,与顾家一巷而隔的,则是另一大型建筑群“任宅”。如今的铁瓶巷,已经是干将路上一段车水马龙之地了。

新市路拓宽时,居其西的梅家桥弄被“兼并”,新市路从人民路口直抵护城河边。而梅家桥弄得名是因为宋朝大诗人梅尧臣晚年曾居于此弄中,诗人因在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中与欧阳修、苏舜钦齐名,并称“梅欧”、“苏梅”,后有研究者称其为宋诗的“开山祖师”。今天知道这条梅家桥弄的,只有当年的老住户了。

纵观苏州的历史,泰伯让王奔吴留下了胥门外的泰让桥,阊门边的专诸巷、胥门边的伍子胥弄,汉代名人朱买臣住过的碧凤坊内窑基弄,纪念三国东吴司空乔玄的乔司空巷,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兴修的山塘街俗称白公堤,宋代范仲淹的范庄前,文天祥的文丞相弄,苏东坡的苏公弄,元末张士诚的皇废基,天下第一风流才子唐伯虎的唐寅坟,清代葑门彭家祖孙两代状元的尚书里和彭义里,直至辛亥革命之后,万寿宫前有了表达追求“民主自治”的民治路。──2500多岁的苏州,竟然完整地保存着同样2500多岁的地名谱,这已能算得上是历史文化名城中的一个突出典型,而且,不少老地名直到今天还在继续使用着。

但是,确有不少老地名已经烟消云散了,据市地名办的统计,仅一条干将路上消失的老街巷就有20余处。

立法保护老地名是件大好事

苏州每条街巷路名,都承载着一定的历史文化,或是一位名人,或是一个事件,或是一个故事,或是一个标识,或是一则民俗,前人留下来的街巷路名,都有存在的道理。虽然千年历史过程中名称也会发生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历史遗存愈发珍贵。苏州人是有文化的。“观前街”曾改作“东方红大街”,最后还是改回到“观前街”,因为“观前街”是玄妙观前面的街,名称最合理,最能深入人心,让人过目不忘。现在街坊改造中,习惯将许多街巷合并为一个名称,大笔一挥,不仅消失了许多历史文化信息,而且很不方便。如一条“某某路”,无限延伸,消灭了原来一些街巷的文化元素,要找其中某号,令人难寻。而苏州正是以街巷文化为特色的城市,街巷虽短,并不妨碍现代化的进程,却保住了苏州的历史文化血脉。

──摘自2009年政协苏州市十二届二次会议第012号提案。

“老地名是苏州古城保护的最后一道防线。”深爱着苏州古城的徐刚毅对老地名一往情深。当得知《苏州市地名管理条例》的制定已纳入今年市人大地方性法规计划项目,并于近日全文公布了《条例》(送审稿),以便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时,徐刚毅认真地说道:“这是一件大好事,地名工作有法可据后,老地名的保护应该更有希望了。”

在第012号提案中,建议者们希望,现有的苏州市地名委员会中可以邀请更多的地方历史文化专家参加,当市地名办将需要命名或改名的地名事先通知地名委各成员后,集中进行会审,必要时实行票决制;初步审定后,再登报公示及上网征求意见,以集思广益。通过这样的法定操作程序,确保街巷路名、新村名、桥梁名等具有苏州的历史文化特质,使苏州的历史文化血脉相承,在地名中流传久远。

如何“复活”老地名?

从2007年10月开始,苏州市地名办在全市七区范围内进行了一次历时1年的地名普查,到去年年底,普查工作已经结束,全市共采集了25438条地名信息。据统计,消亡的自然村落、居民区有1400多条,这些消亡的地名就是“历史地名”。“并不是所有的历史地名都需要‘复活’;‘复活’老地名有一定的标准与原则。”市地名办的一位负责人说。

老地名的保护要保持地名相对稳定的原则。对道路拓宽后的老地名尽量不进行地名的合并,为方便使用地名,对新拓宽的一条道路上的几个老地名必须合并的,掌握合并的原则是:在规模上保大舍小;在知名度上保高舍低;在年代上保长舍短;在品味上保雅舍俗,比如三多巷与书院巷合并,保留书院巷,以保留重要历史地名为主。

恢复一些已被历史湮没或误写的重要的老地名,如平桥直街,是古城内的子城前面一条街名,是很重要的历史地名,过去被并入五卅路,如今已恢复了平桥直街。“能不能再考虑一下天赐庄呢?”徐刚毅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天赐庄如今已并入十梓街,天赐庄得名于南宋初年,宋高宗赵构将该处田庄赐给了抗金名将韩世忠;太平天国之后,美国基督教监理公会来华传教,在天赐庄上建起了圣约翰教堂、东吴大学和博习医院。“这是苏州第一块迎来西方近现代文明的基地,拥有相当重要的历史地位。如今并入十梓街,太可惜了。”

老地名在就近的原则上还可以进行移植使用。把一些地理实体已不复存在的小街小巷的名称移植用到附近新建的居民区和社区,在兼顾到指位性的原则上,“复活”了一批老地名。如西北街以南的敬文里、善耕里等。

2005年,继1981版之后的第二版《苏州市地名录》面世了。新版《地名录》在1981版的基础上,增加收录了1270条消亡桥梁名称和1192条消亡地名。这就让老地名建章立卷永留史册成为了现实。在刚刚公布的《苏州市地名管理条例》(送审稿)中,“老地名”的档案管理有了更现代化的举措:“第三十条地名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地名信息化建设,建立地名数据库,并适时组织地名普查和补查,及时更新地名数据库信息。”

给老地名挂牌立碑,作一份普及性的乡土教材。为使人们了解和熟知老地名的内容,在使用的老地名适当的位置上,挂牌展示或立碑留念,详尽记述该地名的来历、含义和演变等情况,宣扬地名文化。

田螺姑娘(2015-04-2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