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探路“朋友圈”的“熟人传播”

家乡区县: 福建省周宁县

  微信“朋友圈”这种“强链接”的“熟人社交”平台,给很多品牌的营销提供了想象的空间,而这种“信息流广告”模式也能为商家带来同样的想象吗?

“朋友圈”的“熟人传播”

微信“朋友圈”迅速取代微博成为最in的社交网络,原因在于它不是“弱联系”的,类似于微博那样的广场围观式社交平台,而是一个基于天然的通讯录联系人形成的“强联系”的“熟人社交”平台。“熟人”社交并非没有先例,国外社交网站facebook也用过相同的做法。“但是在中国,情况有些许不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营销学教授向屹认为,相比于国外成熟的法治社会,中国人还是更愿意信熟人,微信依靠朋友圈做推广,其作用要大于facebook和twitter等国外网站,,“中国是一个以人际关系,特别是熟人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相比于硬广告,人们还是更愿意相信与自己有强联系的熟人的态度。人们会觉得收到来自熟人的消息,是一则已经进行过一层过滤的广告,可信度比较大。”

理论上来说,通过用户长时间积累的行为“痕迹”作为数据基础,以大数据技术进行挖掘,可以比较精确地评估出某个特定用户的消费能力。但据了解,每个微信用户收到推送广告的概率与朋友圈里的成员对该条广告的态度有关:若你朋友圈里的成员对该条广告毫无兴趣,没有进行评论或者点赞转发这样的互动,那么你收到这条广告的概率只有20%,若你朋友圈中的成员与这条广告互动频繁,点赞转发不断,则你收到这条广告的概率将暴涨至95%。如此的话,上述那个划分“阶级”的标准就似是而非,精准与否就不言而喻了。

朋友圈广告推出之后,腾讯方面一直对其三缄其口,表示这只是内测阶段,关于投放规则、标准等信息均属外界臆测。但我们观察到在这个“内测阶段”挑选的三个广告主,也是有一定层次的:可口可乐是一个比较大众的消费品,vivo手机的知名度在手机市场上还不如苹果、三星和小米这样的一线品牌,宝马虽然知名度高,但由于产品高端,距离感强。向屹认为,这或许是微信的一种策略:“通过这一轮的投放,可以分层次地评估广告传播的效果。对于vivo智能手机,可以评估它的品牌知名度有没有提高,对于宝马和可口可乐,可以评估它在人群中的品牌认可度和忠诚度有无提高。”

叶文诗(2015-04-2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