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风最具影响力人物——冯华堂

家乡区县: 宝鸡市扶风县

冯华堂,字云亭,兄弟行九,人称冯九,豆会冯家老堡人(现扶风县法门镇冯家村南场组)人。生于清光绪十三年即公元1887年,逝于公元1962年,享年75岁。前清时,家境贫寒,叔伯兄弟九人,遭受清末大年馑,九兄弟中留有香火人丁者仅有冯大一个儿子,另一个儿子过继在冯九名下,冯四两个儿子,冯七仅剩一遗孀。据传,清光绪年间大年馑,使冯九家一贫如洗,冯九逃年馑回家时,家里人亡房倒炕塌,只得在牛槽里栖身一宿,第二天即离开家乡,发誓不混个人样儿来誓不回乡。

冯九由于家境贫寒,儿时没上过一天学。但他天资聪颖,逢人问字,见书就读,竟自读了不少古典书籍,上通天文,下晓地理。离开家乡后,竟考入陕西武备学堂,就读期间,经好友介绍参加同盟会。民国三年,其因涉嫌参加会党,被押在麟游县监狱,获释后在麟游县庙湾一带插旗造反,起义失败后,退至甘肃境内,投奔甘军。待1921年返回扶风时,已荣身扶风县保安团团长。1922年辞去保安团团长一职,投奔陕西靖国军第二集团军(陕军)李云溪部任排长,驻守河南。1924年任陕西国民军第二集团军第十二路第二混成旅备补连长,驻守扶风县城。1925年任该旅骑兵营营长。1926年任该旅第二团团长,参加北伐,赴渭南参加狙击北洋军阀镇嵩军刘振华战斗,镇守渭南栎阳镇,陕军节节败退,镇嵩军由潼关长驱直入至西安城下,围城达八月之久(即“二虎守长安”),由潼关至西安陕军全部倒戈,唯冯九在栎阳镇孤军镇守。同年九月升任国民**军第二集团军第十二路第九旅旅长,在户县接受冯玉祥部队整编。西安城解围后,追剿镇嵩军至河南,且继续北伐。1928年升任国民**军第二集团军第三师师长,不久调任第九十三师师长,驻守北京城。1929年升任国民**军第二十三军军长。1934年被授予中将军衔。终因非蒋介石之嫡系,1935年被摘掉军权,明升暗降任国民政府军事参议院参议。1937年向国民政府告假解甲归田,由南京返回故里豆会冯家。

由于没上过正规学堂,冯九虽在北伐战争中战功卓著,但终被蒋介石以文化程度不高,不适应现代战争之需要等等借口而排挤出局。因此冯九返乡后,发誓兴办学校,造福后代。时值民国十八年大年馑基本结束,冯九变卖自己的资产,从西安运回一胶轮马车银元(当时一枚银元就可置买一亩地),用其投资兴办学校。购置校田400多亩,于1939年在冯家村初小学堂的基础上建起豆会亲民小学。1942年,又在小学基础上扩建成豆会亲民农业职业初中,简称亲民职校。学校经费、教师工资等由校田租金开支,不足部分由冯九个人支付。1947年,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民不聊生,学校经费实难筹集,亲民职校实难维系,冯九将全部校产移交给当时的扶风县政府,去南京闲居至全国解放。1951年扶风县人民法院以冯九在旧社会放高利贷罪名逮捕判刑。1962年在西安监狱去世,改革开放后扶风县人民政府为冯九平反,并将冯九的业绩载入扶风县志。

王丹妮(2015-04-2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