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金县 - 特色艺术

家乡区县: 贵州省织金县

织金民间流传的花灯,分为“歌舞花灯”和“戏文花灯”两种,都是说、唱、舞三结合的歌舞剧。歌舞花灯多为二人表演,故又称“二人花灯”。但近些年来也有多人登台的群体歌舞。戏文花灯为三人表演,故又称“三人花灯”。
二人花灯的角色为“生”、“旦”两个。生角名“唐二”,相传花灯起源于唐初,因唐二主李世民之母久病不愈,许下正月十五唱花灯闹元宵之愿方好。后来李世民谕今天下每年正月十五均唱花灯,相沿成俗。故花灯班奉李世民为祖师,主要角色称为唐二,喻指“唐二主”。旦角名“幺妹”,又称“文妹子”。生、旦合称“花园姊妹”。三人花灯的角色即在生、旦之外加一“丑角”,名“打岔老者”,且戴上傩戏面具表演,以增强趣味性和戏剧性。
花灯的道具有:花扇,旦角使用;花汗巾,生、旦根据剧情使用;蚊刷,也称为拂尘,生角使用;金钱棍,又称花棍,生角使用。
花灯的唱腔称为调门,也称调子,有“柳条青”、“祝英台”、“翠莲花”、“赛兰花”、“娘裙带”、“牛郎棱”、“盂姜女”、“打牙牌’’、“十月飘”、“瓜子人”、“双叹梅”、“海棠花”、“情意合”、“烟花告状”、“十二月探妹”、“五更盼郎”、“闹五更”、“小放牛”等数十个。各个调子有比较固定的调式,一般由四个乐句构成,无过门和曲尾。同一调子可填入多种内容的唱词。演唱时,歌舞花灯多用本嗓,戏文花灯的旦角多用小嗓(也称假嗓);音律不受调子的严格限制,为适应唱词语音的高低和方言土语的发音,某些音符以至音节都可以改变,但曲调的主型不变。演唱中的伴奏主要用鼓、钹、锣等打击乐,鼓点有“豹子头”、“小翻花”等。戏文花灯除打击乐外,还用二胡、笛子等管弦乐参与伴奏,以增添戏剧色彩。
织金县
织金县
表演的动作比较固定和程式化,无特别含意,什么内容的表演都可以使用。总的要求是“转圈要圆、套子要连、姿势要美、美在于变,手不离扇帕、脚不停踮跨、腰如风摆柳、动作要合拍、唱词要响亮”。步法有“十字步”、“之字步”、“二步半”、“风摆柳”。其中的十字步就是傩舞中的“十字罡步”,仅是走法上比傩舞中的罡步轻捷柔和,更具舞蹈性;风摆柳即傩戏中“装仙娘”的舞姿舞步,多用于戏文花灯之中。手式有“云手”、“分手”、“挽手”和“剑指”、“兰花指”,“摆手挽花’’。身段有“过场”、“扑蝶”、“开弓”、“伸头”和“蚂蝗伸腰”、“孔雀开屏”、“黄莺展翅”、“顶棚望月”、“抱扇望月”。
表演程序分为亮灯、散贴出灯、参土地、开财门、演出、参门神六步。所谓亮灯,即正月初九由花灯班拿着“刀头”(一块方猪肉)香烛雄鸡到玉皇阁去祭拜,表示活动开始;散贴出灯,即派人把演出日程送交各接灯村寨或人户;参土地,即去演出时在村寨外由二人持灯到土地庙前点烛焚香祭拜,唱一曲恭贺土地神的花灯调;开财门,即到接灯人家时,进堂屋前先唱一折恭贺主人、请求开门的花灯调;演出,即进入堂屋后,由主人挑选节目,正式演唱;参门神,即演出结束后由灯班头人唱一折恭贺门神、祈求门神好好保护主人家的花灯,表示演出结束。
织金花灯的剧目较多,有代表性的传统剧目为《红灯记》 、《蟒蛇记》、《祝英台》、《水打兰桥》、《朱氏割肝》、 《孟娥吊孝》 、《五更劝夫》、 《五更望郎》 、《十劝郎》、 《桐子树》 、 《豌豆藤》 、《井中打水》、 《哥妹游方》等大小60多个。解放后,在合作化、大跃进、农业学大寨各个时期,还出现了许多现代花灯歌舞和花灯剧,典型的有《沙桂姑娘》 、《人民公社真正好》、《新果盛开大寨花》和《营盘山上学大寨》等,当时参加县里组织的业余文艺汇演,获得好评。

沫若希(2015-04-2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