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陵苹果
黄陵县有山有川气候宜林,土壤肥沃,植被繁厚,草木茂盛,森林资源丰富。子午岭山脉支脉—桥山,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延伸,形成了以松、柏、杨、桦、栎为主的天然次生林区。县境东部高原及沟壑地带分布少量片状人工林。
据1985年西北林业勘察设计院和县林业局森林资源清查资料表明:黄陵县林业用地280万亩,占总面积的82%。其中:有林地212万亩,占林业用地的76%,林木总蓄积量为687万立方米,被列为陕西省重点林业县之一。
据史念海著《黄土高原森林与草原的变迁》载:“历史时期黄土高原的平原、丘陵、山地曾到处都生长着森林。”陕西省一八五勘探队的勘探资料也表明:店头地区原煤属远古时期覆盖该地的茂密森林所形成。古代,黄陵地区森林茂密。由于历代战争、火灾和人为滥伐等重复性破坏,使桥山的原始森林逐渐演替,形成现今的天然次生林。
民国以前,封建地主、山主对森林随意砍伐,致使山秃水浑,地不打粮。当地群众中流传着:“有林不治旱,有地不打粮,穷人的光景真惜惶。”1945—1947年,又多次发生森林火灾,使森林资源遭到破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森林资源倍加保护。从1954年起,先后成立行政和业务管理机构,负责管护林木。1961年成立桥山林业局,统管桥山林区至今。在40年的森林经营中,黄陵县各级林业部门坚持“以营林为基础”的方针,在保护好现有森林资源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以经营、培育、改造、利用次生林为中心的各项林业生产,实行科学育林,使森林面积不断扩大,经济效益逐渐提高。西部林区林地面积由1955年的93.8万亩增加到1985年的201万亩,林木蓄积量由1955年的397.3万立方米增加到1985年的658.1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由1955年的42.7%增加到1985年的82.9%。1989年底累计为国家提供各类商品材57.7万立方米,上交税金768.4万元。
森林植被面积不断扩大,其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等多种防护效能得以充分发挥,使横贯林区的沮河输沙量减少43.5%,含沙量减少25.4%。
黄陵县东部原区,沟壑纵横,森林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河溪输沙量为1632吨/平方公里,是林区的11倍,属中度水土流失区。建国40年来,黄陵县委、县政府组织群众广泛开展植树种草,绿化“五荒地”活动,截止1983年全县人工造林累计保存面积为25.5万亩,1989年多为中、幼龄林,目前尚有20万亩宜林荒山有待绿化。[8]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