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宁路(Yan Ning Road)位于中国广州市荔湾区,是一条有浓厚西关特色的道路。东起宝华路,西北至多宝路与龙津西路相接。它诞生于1931年,路面可以并排行八顶大轿,一时风光无限,被誉为“广州最美老街”。恩宁路是西关骑楼建筑的精髓。恩宁路、龙津西路与第十甫、上下九步行街骑楼连接,成为全市最完整和最长的骑楼街,分布了十几处文物古迹。2007年底,恩宁路被广州市政府纳入旧城改造计划。
恩宁路为何取名“恩宁”二字?据考究,过去恩宁路的一头有一条恩洲村,另一头是一条宁溪村。修建这条路时,必须穿过这两条村。后经双方协议,最终就命名为“恩宁”。
恩宁路有大观河流经,昔日为西关最繁华之地,涌上的八座桥清朝名为“八桥之盛”。在恩宁路北,十二甫西侧,下西关涌上源两支汇于汇源桥北。恩宁路南,十二甫西侧,逢莱正街口有蓬莱桥。
都说恩宁路上的住的都是有钱人,其实这里贫富悬殊。难以想象的贫穷,藏身于华丽的大马路背后。老街坊说,恩宁路南、北两侧的恩宁涌旁建造简易民居,栖身于此的原疍家人,由于文化低难以谋生,很大一部分成了环卫工,为恩宁路的有钱人家“倒夜香”。曾亲眼目睹他们生活艰辛的老街坊不无感慨,“人相当于和垃圾、粪坑睡在一起。那是一片比贫民窟还要贫民窟的地方”。
196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当局为纪念向秀丽而将马路改称秀丽一路,1981年复名恩宁路。
八和会馆
位于恩宁路177号。八和会馆以前是粤剧艺人的自发组织成立的行会,从前称为琼花会馆,当时设于佛山。最初的会址并不在恩宁路,1889年,有艺人在黄沙买了地皮重建行馆始称八和会馆。1937年黄沙旧址被日军轰炸。1946年,馆址迁至了恩宁路,当时以关德兴、薛觉先、马师曾为正副会长。每年从世界各地赶来这里寻根的粤剧艺人或爱好者不计其数,他们都是源自这里的“八和子弟”。
詹天佑纪念馆
位于恩宁路十二甫西街芽菜巷42号。詹天佑出生于广州西关十二甫,故居因年久失修,有关部门按原貌在原地重建了詹天佑纪念馆。
金声电影院
位于恩宁路265号。金声由1932年曾侨居美国的台山商人朱荫桥、朱家藩创建,1934年2月14日开业,命名金声戏院,并取英文名GRANDTHEATER,意即“大戏院”。楼高六层的骑楼建筑,建筑面积为2500多平方米,,以放映美国电影为主。
金声电影院在建成之初有着很多过人之处。它率先装配空气调节设备,设人专门负责场内外的卫生,在民国时代是个很高档的消费场所。观众厅楼上楼下共1500多个软席座位和包厢,楼座的座位所用的材料是真皮,东西两边内墙还模仿外国大戏院装饰假包厢。为彰显高贵身份,电影院门前还特意贴出告示:“衣冠不整,衣履不完,恕不接待”。
金声电影院于1956年公私合营,“文革”时曾更名为“东方电影院”,70年代末是它的辉煌期。
2010年,金声主楼被清拆,仅存写着“金声电影院”金漆大字的牌楼,情形类似澳门大三巴牌坊。地下一楼变成杂货铺。
西关培正小学
位于恩宁路41号。西关培正小学是培正家族一员,是广东省一级学校。
李小龙祖居
位于恩宁路永庆一巷13号。20世纪40年代由粤剧“四大名丑”李小龙的父亲李海泉所建。李海泉移居香港之后就把这座房子租了出去,1978年李家的后人取回了产权。李小龙祖居被划在了培正小学的园区之内,残旧的外观并不起眼,若不是木门上贴着“文物保护”的封条,几乎要被误以为是学校的杂物间。
其具西关大屋建筑风格的砖木结构,内有雕花大梁,彩色雕花玻璃屏风间隔,坐南向北,三进深,面宽约8米,进深约21米,占地面积2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约400平方米。荔湾区政府拟恢复其旧貌,将其开发成李小龙祖居纪念馆、医武馆。
銮舆堂
位于恩宁路永庆二巷1号。銮舆堂前身为德和堂,是八和会馆下的粤剧武打行,成立于清光绪年间。
泰华楼
位于恩宁路多宝坊27号。泰华楼是清咸丰年间探花李文田读书的书斋。因珍藏“东岳泰山碑”和“西岳华山庙碑”早期的拓本故名。后陈澧书有“泰华楼”匾。过去有藏书10万卷(册),抗日战争时失散一部分,“文化大革命”时部分书籍和字画又被抄走。
泰华楼,园门向东,硬山两坡顶,内进为书斋房舍和庭院,庭院置假山、种植花木。书斋坐北向南,面宽三间,硬山顶,青砖砌筑,是1988年重盖的,形式风格如旧。内进为厅堂,两侧为房间,厅前入口处设花罩,厅后设神楼。西面原为厨房和用膳的地方,现拆建在二层两坡硬山顶房舍里,外墙贴灰釉面砖。楼占地面积420多平方米。该楼于1993年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