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竹观道教音乐,是指广东省汕尾市陆丰市境内紫竹观内使用的道教音乐。紫竹观道教音乐分为两部分:一为道徒早晚课读的仪礼配乐;一为神诞法事的法乐。经过长期发展,紫竹观道教音乐已经成为当地人文化娱乐内容的一部分,当地人生命形态的体现,也是一种生存方式,具有文化身份认同的意义。列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陆丰河西紫竹观道教音乐源远流长。远在晋代道教卢循等起义失败,部分余众分散到海陆丰,散居于沿海港门及岛屿,史称“卢亭”。从那时起,海陆丰就有了道教、道徒及其道观、道乐等。紫竹观源于宋代甲子门的玉清宫,清康熙二十七年(一六八八年)迁于陆丰县东海窖菜园仔称“觉生堂”,原址保存至今。清乾隆期间,又再迁于今陆丰市河西镇湖口大峰山,改“觉生堂”为“紫竹观”,俗称“湖口庵”。紫竹观占地面积12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860多平方米,整体建成前中后三殿,前殿供奉“王灵官”;中殿“玉皇大帝”,左右有吕纯阳邱长春等道教祖师;后殿:天官、地官、水官及南辰北斗星君等。属全真教龙门派之法脉。紫竹观道教音乐分为两部分:一为道徒早晚课读的仪礼配乐;一为神诞法事的法乐。其吟唱音乐全照经文,历代相传,一字无改,唱声曲折,故俗谚称“聪明戏仔,鲁笨师公”。谓其故守传统,不知变化。然其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值得称许。2009年入选省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承价值
海陆丰旧俗,民众把看涂脚戏(即道教音乐所演奏的戏)和地方戏(棚顶戏)相比拟。因此具有现实的文化娱乐价值。
紫竹观道教音乐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道教音乐是中国民族音乐一个重要组成部份,是对中华民族艺术宝库的一个卓越的贡献,道教音乐源于道教经曲念唱,它曲调优雅,超凡入胜,深受人们的喜爱。她的道经曲调主要源于浙江普陀山道观。以后逐渐融入海陆丰地方戏曲音乐,从而形成具浓郁地方特色的海陆丰道教音乐,特别是北斗经曲,更足具海陆丰特色。
陆丰紫竹观道经曲调具有学术研究价值。以其大量的曲目,古老的乐器和自成体系的记谱方法,延续着汉唐以来中国音乐的血脉,极具学术研究价值。近十多年来,紫竹观大部分道经曲的研究,己取得相当成果。不但具有很高的音乐学术研究价值,而且在人类伦理学、语言学、民俗学、中外文化交流史等学术研究方面同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它不但为本乡本土的人们所喜爱,而且受到海内外友人的高度赞赏,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紫竹观道教音乐是当地人生命形态的体现,也是一种生存方式,具有文化身份认同的意义。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保护措施
为了保护好这一文化遗产,当地文化部门将道经曲整理成音谱并加以研究,1999年4月并为《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广东卷》编辑部作为广东省道教音乐的主要代表作编入史册。同年10月参加首届广东省道教协会在广州花都圆玄道观举行启建万缘法会设坛汇演,受到国家、广东省协会领导的好评,并发礼品,永为纪念,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民间音乐艺术宝库,并为研究广东省民间音乐的渊流提供了宝贵资料。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