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元里简介

家乡区县: 广州市白云区

三元里街成立于1987年。地处广州市北面,辖区面积6.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5万多人,外来暂住人员2万多人,常年流动人员约10万人。街辖内有三元里中学(原广北中学)、梓元岗中学(原广州市六十五中实验学校)、三元里小学、百事佳小学、三元里公办幼儿园等所学校,有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民航医院等医疗机构和社区医疗站。有中南民航管理局等中央、省、市单位120多个,非公有制经济组织7026个。

三元里人民抗英事件

发生时间:1841年
所属年代:清代
发生地点:广州三元里
直接原因:
1 英军开馆暴骨(停战后,部分英军开进城北双山寺,寺中存放了一些的棺椁,英军不明风俗,出于好奇开棺看尸,后被村民误传为刨坟掘墓)
2 英军劫掠财物
3 英军强奸 调戏妇女(有名姓记载的:村民韦绍光之妻李喜)
事件介绍 :
抗英斗争中使用的令旗
抗英斗争中使用的令旗
鸦片战争时期广州三元里人民自发的武装抗英斗争。1841年5月25日(道光二十一年四月初五),英军攻陷广州城北诸炮台,设司令部于地势最高的永康台。永康台土名四方台,距城仅一里,大炮可直轰城内。清军统帅奕山等求和,5月27日与英订立《广州和约》,以支付英军赎城费﹑外省军队撤离广州等条件,换取英军交还炮台﹑退出虎门。但和约墨迹未干,英军就不断窜扰西北郊三元里及泥城﹑西村﹑萧冈等村庄,抢掠烧杀,奸淫妇女。广大民众义愤填膺,各地团练共图抵抗。29日,三元里村民击退来犯小股英军,三元里民众料到英军必会报复,所以在三元古庙集合,相约以庙中“三星旗”作为指挥战斗的令旗,会后,他们分头联络附近103乡的群众,准备共同战斗。次日,南海﹑番禺百余村团练手持戈矛犁锄,群起围困永康台。相持近半日,英军司令卧乌古(又译作“郭富”)亲自带兵出击。团练且战且退,诱敌至牛栏冈丘陵地带。时大雨骤至,英军火枪受潮不能发射(印度雇佣兵,英方给他们装备的是比较落后的隧发枪,一遇雨淋便不能使用),团练民众冒雨反击,将英军分割包围,肉搏鏖战。追击过程中,英军第三十七团的一个连(60人)被义军截至稻田中,三四十名印度雇佣兵被刀砍毙伤。英军派出两个水兵连,带着“雷管枪”(不怕雨天)前来增援。被围困两小时之后,英军撤退至四方炮台。

三元里古庙

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纪念馆馆址位于广州市三元古庙。该庙原是一座两进一庑廊供奉北帝的道教神庙。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三元里人民在三元古庙前誓师抗英,写下了近代史上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自发斗争并取得胜利的第一页。三元古庙亦成为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革命遗址。解放后,广州市人民政府对三元古庙几经修缮,较好地保持了古庙原貌。1961年,三元古庙成为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第一号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辟为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纪念馆,郭沫若先生题写馆名。该馆现分别为广州市、广东省以及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馆内常设陈列《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史迹陈列》,陈列着当年抗英用的三星旗、武器、螺号、飞柬、揭帖、檄文等文物,还有抗英群众缴获的英军枪支、刀剑和军服,以及三元里农民高擎三星旗在北帝神像前誓师抗英的场景复原图等,真实再现了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的史实。

三元里元宵

正月十五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在鸦片战争中“三元里誓师抗英”事件而闻名于世的广州三元里村,其元宵节并不是正月十五,而是正月十八,且要持续3天。据悉,这一在国内独一无二的传统村俗已持续了近300年。
元宵节再现抗英“三星令旗”

正月十八一大早,三元古庙前,会有醒狮队敲锣打鼓进行了精彩的祈神表演,拜祭北帝,迎取“灵气”,然后分东西两路绕村开展舞狮欢庆活动。舞狮结束后,各类戏曲表演和宴席便会接连不断地持续。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三元里元宵节里,中国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三星旗———即在1841年,由三元里村民聚众在村头三元古庙内取出的抗英运动令旗会被高举,绕村飘扬,引导着狮子队在喧天的锣鼓声中进行表演。
元宵日期与“水神北帝”有关

为什么三元里的元宵节会是在正月十八呢?村民们告诉记者,这与“北帝”有着密切关系。在我国的民间传说中,北帝是掌管北方方位的水神,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受到乡民崇拜。而三元里的元宵节正是为供奉北帝神设立的。节日里,村民要扛着北帝神在乡中巡游,这已成了几百年来的“保留节目”。

kang007(2015-04-2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