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官桥原名招贤桥,位于通城县马港镇灵官村境内。横跨在发源于张师山麓的马港上游溪港上,灵官桥为古代石拱桥,旧名招贤桥。招贤者,即为招贤良之意,灵官桥因很早以前桥东岸原有灵官庙,此桥借此之景便敬称灵官桥。南宋景定年间,由黄庭坚八世孙黄子贤建。桥墩型美观,宛如弯月。历740余年,仍结构牢固,保存完整,是古代桥梁建筑的珍品。
据县志载:"招贤桥名灵官桥,宋景定时子贤修,桥面栏杆上中亦有'前宋黄子贤公建修'字样的招贤桥志"。据考证,黄子贤乃黄庭坚(字鲁直)自洪州分宁迁至通城定居之后裔,扬塘坳公社附近的黄氏人家多数亦为黄子贤支下子孙。
灵官桥全为块石结构,宽约15米,高约10米,长约18米,石拱跨度12米,桥面有条石栏杆,桥体坚定,雄伟大方,完整无损,历史悠久,是古代桥梁建筑艺术中的精品。2002年被列入湖北省重点文保单位,在全省古典建筑中有一定地位。
沿着古老的石级,乍走上桥面一看,它好像一座普通的桥,平淡无奇,桥身的条石由于年深日久呈黑褐色,布满了斑驳的青苔,但它却是通城县境内一座历史最悠久的桥,桥西北至东南向跨于陆水上游支流。全为块石结构,为条石单孔石拱桥,桥长20米、宽4.5米、高8米、孔跨12.5米。桥面中部平桥栏用长条石堆砌,两端各有六级石阶上至桥面,桥面有条石栏杆,桥体坚定,雄伟大方,历史悠久,是古代桥梁建筑艺术中的精品。被中国桥梁志办公室称之全国有确切年代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之一。载入《中国桥谱》,现已列入通城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全省古典建筑中有一定地位。2002年被列入湖北省重点文保单位。
整座桥结构牢固,古拙中含几份雄伟,精巧中含几份秀丽,历尽近800年的光阴岁月,至今还完好无损。据县志记载:灵官桥原名“招贤桥”,是宋代一个叫黄子贤的人出资修建的,桥面栏杆中镌刻有“前宋黄子贤公建修”的字样,至今还依稀可认。经考证黄子贤乃黄庭坚从江西修水迁来的后裔,现当地大多是黄姓的子孙。桥东岸原有灵官庙,因几百年来桥未塌损,人们就敬称此桥为“灵官桥”了。
仔细品读灵官桥,确也读出不少“灵气”:它四周青山迭翠,处于古刹古树之中,颇有超凡脱俗的境界,得山之“灵气”;它两岸树木葱茏,浓荫匝地,藤蔓交错,碧绿苍翠,得树木之“灵气”;河中清流激湍,鱼儿游弋,桥影映水中,摇曳生姿,得水之“灵气”;河床的岩石,一块块被水打磨得晶莹剔透,光滑玉润,奇形异状,得石之“灵气”。也许是得此桥之“灵气”,灵官桥小流域荣获了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十百千”工程“示范”的殊荣!灵官桥,真怎乃一个“灵”字了得!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