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经济概述

家乡区县: 咸阳市渭城区

【概况】

     2003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GDP)为287.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1.9%,为近五年来增速最快的一年。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0.4亿元,增长7.6%;第二产业增加值123.2亿元,增长15.7%;第三产业增加值104亿元,增长9.8%。 三次产业结构为21∶43∶36,第一产业比重比上年下降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0.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上升0.5个百分点。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为5960元,按当前市场汇率计算,约合720美元。①市场物价小幅回升。全市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为101.4%;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2.1%,涨幅度最高的是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价格指数为111.1%;其次为食品类,价格指数为103.2%;再次为衣着类,价格指数为101.9%,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食品类、衣着类依次比上年上升11.1%、3.2%、101.9%;下降幅度最大的是交通和通讯类,价格指数比上年下降4.6%。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为103.5%?,为三种价格指数中涨幅最高。②劳动就业工作成效显著。2003年末,全市从业人员8.3万人,在岗职工37.5万人。全市新增就业岗位2万个,实现了就业岗位增量大于下岗失业增量。全年安置国有企业下岗职工3.3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2.2万人,城镇登 记失业率为3.8%。全年劳务输出21.6万人,比上年增长77.2%。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压力较大,社会保障工作任务较重,市场消费不够旺盛,社会成员收入差距继续扩大。

【农业和农村经济】

     农业生产稳步发展。2003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96.9亿元,比上年增长4.1%。其中农业产值为73.3亿元,增长2.3%;林业产值1.5亿元,增长2.1%;牧业产值21.5亿元,增长11.1%;渔业产值0.5亿元,增长13.7%。①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在粮食产量保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蔬菜和水果的种植面积扩大。2003年粮食总产量178.8万吨,比上年增长0.1%,其中夏粮增长0.6%;全市蔬菜种植面积6万公顷,增长11.6%,蔬菜总产达到200.8万吨,增长17.7%,其中大棚菜发展到3614公顷,蔬菜产值占农业产值的比重为15.3%。水果面积达到17.3万公顷,增长16.6%,水果总产223.8万吨,增长8.4%,果品质量显著提高。②林业、水利建设取得新进展。2003年全市完成整片人工造林4.5万公顷,飞播造林0.5万公顷,封山育林2.8万公顷,零星植树1634万株,幼林抚育0.7万公顷,育苗0.2万公顷,退耕还草0.1万公顷。全市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07平方公里,渭河中游防护工程新修、加固堤防19公里,兴修“四田”0.4万公顷,整修渠道8200公里,新增灌溉面积0.2万公顷,发展节水灌溉面积1.1万公顷,解决饮水困难28万人,重氟改水14.6万人。③畜牧业发展迅速。全市肉类总产量12.8万吨,比上年增长7.9%;奶类产量29.6万吨,增长44.8%;禽蛋产量8.3万吨,增长3.0%。年末大牲畜存栏39.9万头,比上年末增长18.2%;其中奶牛存栏10.3万头,增长37.4%,生猪存栏126.2万头,增长16.0%;羊存栏70.6万只,增长14.9%。④渔业生产持续发展。2003年全市大力调整渔业内部品种结构,成功推广、引进新技术、新品种,全年水产品产量0.8万吨,比上年增长10.4%。⑤农村非农产业稳步发展。全年非农产业总产值为350.8亿元,比上年增长11.4%。其中农村工业总产值为227.1亿元,增长12.5%;农村建筑业总产值42.1亿元,增长7.9%;农村运输业总产值31.1亿元,增长5.4%;农村商饮业总产值50.6亿元,增长13.4%。非农产业总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重为78.4%。农村10件实事除改厕工作外已基本完成。⑥乡镇企业平稳发展。全市乡镇企业总产值为413.6亿元,比上年增长10.4%;乡镇企业营业收入396.2亿元,比上年增长10.3%。

【交通和邮电】

     ①全市公路客运量399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5%,旅客周转量24.8亿人公里,增长3.5%?;货运量2151万吨,增长6.4%,货物周转量26.1亿吨公里,增长4.2%。②全市邮电业务总量10.3亿元,比上年增长16.6%,其中邮政业务总量增长1.6亿元,增长21%;电讯业务总量8.7亿元,增长15.7%。年末全市固定电话用户67.7万户,其中乡村电话23.3万户,“小灵通”用户5.6万户,互联网拨号上网用户6.6万户。

【国内贸易】消费品市场较快发展,餐饮业逐渐升温。2003年,全市零售市场克服“非典”影响,在住房、汽车、手机、电脑、建筑及装潢材料等新的消费热点持续升温推动下,居民消费水平快速提升,消费市场较快发展。2003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5亿元,增长9.8%,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消费市场消费结构升级态势明显。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36.1亿元,比上年增长9.1%;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分别为15亿元和13.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3.3%和8.2%。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48.9亿元,增长8.7%;餐饮业零售额13.8亿元,增长11.6%;其他行业零售额2.4亿元,增长25.2%。从经济类型看,私营个体零售额为29.4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45.2%,比上年上升15.2个百分点。从消费品类型看,金银珠宝类增速高达77.5%,电子出版物和音像制品类增速为24.8%。

【财政 金融和保险】

     ①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2.7亿元,同比增长11.4%,其中工商税收完成6.5亿元,增长13.3%;农牧业税和耕地占用税完成3亿元,增长7.6%;财政支出23.8亿元,增长9.6%。②金融业稳健运行。年末全市各项存款余额367.4亿元,比年初增加46.5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71.2亿元;各项贷款余额233.3亿元,比年初增加12.8亿元,其中短期贷款144.5亿元,中长期贷款68.4亿元。全年银行现金收入880.6亿元,现金支出898.2亿元,货币净投放17.7亿元。③保险事业快速发展。2003年,全市保费收入7.5亿元,比上年增长27.7%。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5亿元,增长29.3%,寿险、意外伤害险保费收入6.0亿元,增长7.3%。 全年支付各类赔款1.1亿元,其中财产保险赔款0.8亿元,寿险、意外伤害保险赔款0.2亿元。

【文化 卫生和体育】

     ①文化事业繁荣活跃。全市开展各种文化大赛活动,群众文化生活丰富活跃。在全国第三届少儿戏曲小梅花奖大赛中,咸阳市1人获金奖、1人获银奖;在第二届全国“四进社区”文艺展演活动中,音乐小品《找特点》获铜奖;举办了全市第二届“华商杯”秦腔演唱大赛和第二届青年歌手电视大赛。文化市场管理不断加强,全市查处违法网吧50家,吊销《网络文化准营证》2家,取缔无证照印刷企业3家,查缴非法印刷品0.6万册,收缴音像制品4.1万张,收缴电子出版物1万张,收缴书刊2.4万册,收缴游戏机20台。广播电视事业日益繁荣。全市拥有广播电视台12座,广播节目10套,电视节目14套,调频发射机319部,电视发射机690部。“村村通”工作成效显著,共为294个行政村配备设备,有线电视用户已达到17万户。②卫生工作取得新成就。年末,全市共有医院、卫生院277个,病床位1.1万张,卫生技术人员1.4万人,其中医生0.6万人。已建成社区卫生服务站49个,覆盖社区居民60万人。卫生市场整顿取得显著成果,全市共出动卫生监督人员4.8万人次,依法取缔28个食品经营单位,销毁不合格食品475公斤,查封不合格饮料4800瓶。积极开展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省级试点县——彬县已于2003年9月1日正式运行,3871名农民受益,永寿、旬邑两个市级试点县正在积极筹备。“非典”防治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③体育事业蓬勃开展。2003年,全市有6名运动员参加了全国第五届城市运动会射箭比赛,一名运动员获得铜奖,实现了咸阳市在该项目比赛中奖牌零的突破。在全省第十三届运动会上,咸阳市取得总分全省第三的好成绩。春秋季举办了两次市直机关运动会,有500人次参加比赛。

【环境保护】

     2003年,咸阳市围绕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活动,全面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市区拆除燃煤锅炉91台,治理尾气不合格机动车辆0.5万辆,治理油烟超标餐饮业15家。开展秦岭北麓生态环境专项整治活动,重点对渭河支流的新河、沣河、太平河沿岸工业污染源进行专项整治,全市累计关闭造纸企业134家。环保执法力度加大。秦都、渭城、兴平、武功四个重点县市区共出动检查人员0.1万人次,检查235家企业,查处违法企业73家。大力实施城市绿化工程,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6%。

【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①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市城镇(城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585.9元,比上年增长12.8%,其中工薪收入增长25.8%。城镇(城区)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6040.1元,增长8.2%,其中人均食品消费支出增长3.5%,衣着支出增长19.8%,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增长28.3%,医疗保健支出增长33.6%,交通和通信支出下降5.3%,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下降1.8%。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908元,比上年增长7.5%。税费改革后,全市农民人均税费支出80.6元,比上年减少15.4%。②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年末全市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为40.3万人,26.4万名职工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33.8万名职工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全年共为10.4万名企业离退休人员发放养老金6.3亿元,为2.2万名下岗职工发放基本生活保证金0.5亿元,发放失业救济金0.3亿元。③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2003年末,全市共有3.7万户、9.5万人纳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全年共发放低保金4741.6万元,做到了动态化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全年新建老年活动站30个,安置2234名残疾人就业,下拨救灾款2463万元,救灾粮515万公斤,救灾衣被1.3万床套,共救济受灾群众22.2万人次。

杨凡(2015-04-2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