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以前,订婚全赖父母之命,媒约为言,男女双方不见面,民间戏称“布袋买猫”
。辛亥
革命后,
订婚经红叶
(俗称媒人)
牵线,
女方用红纸开具庚帖,
交给男方,
压在灶神香炉下。
过三日诸事顺当,拿出庚帖请风水先生“合八字”
,两人的庚帖如有冲犯,叫“咬婚”
,庚帖
退回,从此不提,如不冲不犯算“合婚”
。然后红叶来往于男女双方之家,研商财礼。由女
方开具订婚
“礼单”
(包括索要的财礼、
穿戴衣料什物等)
,
待财礼商妥备齐后,
即行
“过礼”
(也叫“套亲”
、
“照书”
)
,再由男方设宴招待媒人和女方家长,将财礼和衣物过往女方。从
此婚事即订,年节时男女双方间或有互相往来拜年的。
男方准备结婚时,差媒人带礼品,去女方家商讨,叫发媒。如获允,便收下发媒礼,不允,
即退回。
双方都同意结婚后,
再择良辰吉日,
作为婚期。
结婚日,
男方备花车
(大车罩席棚)
,
午夜一过,前往女家迎娶。迎娶时去
7
人(
6
男
1
女)
,抬上什盒,内装大肉一吊,全鸡一
个,酒一壶及香烛之类。到后,先敬女家祖宗,然后下三封书。书是用红纸做成的大信封,
内装红纸书柬,意为请女方三代人。其中一封叫龙凤书,给新娘本人,内写明下车方位、拜
堂时间、新年辰忌及入洞房后的坐向等。
新娘上车,
不少村社习惯由平辈哥抱车,
脚不沾土。
上路后撒买路钱。
遇到别的花车要换花。
花车到后,先放大炮(有地方放
3
个,有的地方放
5
个)
,后放鞭炮。再用铁铧烧红,激以
水醋,绕车一周,叫“打醋炭”
,用以避邪。此时新郎出来迎车,向车口施礼,新娘下车进
门时,由执事人撒草、料、核桃、枣于新娘盖头上,有的口中还念念有词,如:
“一撒草、
二撒料、三撒媳妇下了轿”
;
“一撒金、二撒银、三撒媳妇进了门,„
..
”
“新媳妇、好脚手、
走路好像风摆柳„„”
。或即兴编说些夸赞新娘,祝愿吉利的话。新娘下车后,踩着芦苇或
布匹,由陪送人搀扶,行至堂前,行拜堂礼。一拜天地,二拜祖先,三拜高堂(父母)
,然
后夫妻交拜,送入洞房。入洞房时,新郎要抢先进入,有先入为主之意,迅即脱鞋上炕,用
脚在炕的四角各踏一脚,
叫“踩四角”
,然后等新娘进来后,用擀面杖挑去新娘头上的盖头,
二人即同吃缘法面,喝交杯酒。中午席间,新娘新郎以辈分大小,一一向来客叩拜,受拜者
除媒人等人外,其他人立即给予赏赐,叫“撂拜钱”
。在新婚头天夜里,新郎家还要选一名
身体好、儿女多的中年妇女,给洞房铺床,边铺边念:
“铺床铺床,儿孙满堂,先生贵子,
再生女郎,富贵双全,永远吉祥。
”
解放前,联姻讲究门当户对,富人一般不与穷人家结亲,
有的因拿不出聘礼而打光棍。
穷人
养女不能糊口者,将女儿从小送人做童养媳,谓之“小送”
。
建国后,
人民政府颁布了新婚姻法,
男女双方始有婚姻自由,
订婚前必须互相见面,
如满意,
互赠定情之物,然后扯衣裳(买订婚衣料)
,照相(照订婚照)
。但各时情况不同,先是农村
订婚,既看人才相貌,也看家庭条件,独子且有三间大房者,为“好主儿”
。兄弟们多,房
少,媳妇一般不好订。五十年代农村姑娘大都想跟在外工作的,有“一工(人)二干(部)
,
三教员,宁死不跟庄稼汉”和“跟个当兵的怕打仗,跟了学生怕上当(怕以后变卦)
,跟个
工人最稳当”
的说法。
六十年代困难时期找的是:
“听诊器,
方向盘,
合作社的采购员。
”
“文
化大革命”前后,受“左”的思潮影响,则以家庭的成分为重,地、富子女订婚困难。七十
年代文革期间找的是:
“造反派,掌大权,当兵的提了干,人事干部有实权”
。近年自由恋爱
之风大兴,在农村,男女能行,有本事,致富有方,就有姑娘找上门来。居住城镇者,找对
象一般不找农村的。讲究“双职工”
。八十年代。姑娘流行的说法是:
“大学生、技术员,专
业户赚大钱,没文化的靠边站。
”
婚礼习俗日趋健康,简便。合八字、抱车、顶盖头、打醋炭等形式业已废除,改跪拜为鞠躬
礼。陪嫁妆在解放初至七十年代讲究箱子、衣物等。八十年代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
高,一般讲究大立柜、写字台、座钟、缝纫机等。还有陪电视机、收录机的。婚礼也趋于文
明、热闹。近年来又有组织集体婚礼的,既俭朴又排场,为政府所提倡,但大多人家仍沿用
传统方式。在农村索要财礼之风还普遍存在。有的借婚礼大操大办,动辄待客三、四十席,
个别有七、八十席甚至上百席的。多为大有名声的专业户,置办家具、嫁妆、竞相夸耀,有
的甚至借钱赶浪头,
撑体面。
凡此种种,
已引起有关方面的注意,
正在积极向健康方面引导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