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织金锦

家乡区县: 贵州省织金县

织金锦是波斯语“Nasich”的译音。以金缕或金箔切成的金丝作纬线织制的锦。中国古代丝织物加金约始于战国十六国时已能生产织金锦。

织金锦本为波斯特产,元代蒙文中称为“纳石失”,是波斯语“Nasich”的译音。以金缕或金箔切成的金丝作纬线织制的锦。

北方游牧民族酷爱织金锦,因为北方寒冷少水,周围的色彩较单调,唯有犹如太阳光芒般金光灿烂的金色,给生活在广漠中的人们带来一丝生机。因而蒙古族、契丹族、女真族的上层达官贵人的衣着崇尚用金,并以此显示他们的财富和地位。[1]

中文名织金锦

外文名Nasich

释 义以金缕或金箔切成的金丝织制的锦

起 源战国十六国时期

目录

1制作

2历史

▪ 起源▪ 鼎盛3工艺

4唐代织金锦

1制作编辑

它是一种用金线显示花纹而形成具有金碧辉煌效果的织锦。所采用的金线有片金和圆金两种,

具体制作方法为:先将黄金打成金箔,用纸或动物表皮作背衬,再切割成强丝线的片金;也可将片金缠绕在一根芯线之外,即成圆金。织金锦的织造技术对后世的影响极大,尤其是对明清流行的缎织物的产生具有重要的意义。[2]

2历史编辑

中国古代丝织物加金约始于战国十六国时已能生产织金锦。陆刿《邺中记》记载后赵国君石虎出猎时就穿金缕织成的合欢裤。唐宋时期织金技术已臻成熟。内蒙古赤峰五代辽驸马墓出土的丝绸中,就有织金锦、平金绣、金粉画缋等丝织品。北宋末年宋朝与金朝议和常用捻金锦作礼物,金朝官服常用织金及金缕刺绣。元代织金锦已有空前的发展,元王朝曾在弘州(今山西原阳)设纳石失(即织金锦)局。马可波罗游记记载当时南京镇江苏州等城市曾大量生产织金锦。元朝军队还用织金锦作营帐, 常常绵延数里。《元典章》所载的丝织物中,也有织金胸背麒麟、织金白泽、织金狮子、织金虎、织金豹等金锦。[3]

起源

织物加金,早在秦代以前就已出现。至于汉族服饰上得到运用,时间大约在东汉或东汉以后,而且主要在宫廷中使用。直到魏晋南北朝以后,服饰织金的风气才在全国范围内普及。宋代贵族服饰用金,在技术上已发展到了十八种之多。辽、金统治地区织金技术也有很大进步,尤以回鹘族地区最为流行,所织衣料最为精美。元代继辽、金之后,在织物上用金更胜于前代。[4]

鼎盛

织金锦的鼎盛期则在元代。据《马可·波罗游记》所述,当时元代的蒙古贵族不仅衣着满身红紫细软、组织华丽的纳石失金锦,就连日常生活中的惟幕、被褥、椅垫等都为纳石失所制,无一例外,甚至连军营所用的帐篷也是由这种织金锦制成的,绵延数里,场面十分壮观。[5]

元朝统治者在统一中国的征战中,打了胜仗之后,就进行了屠城,但唯独不杀手工工匠。那些被俘虏和征调的工匠,有时多达几十万名。在元朝官营手工场中,除了灭宋后,从江南挑选的十余万丝织工匠(蒙古人称之为“巧儿”)外,还有一大批是蒙古军队在西征时从中亚掳来的穆斯林工匠,他们中有不少人是织造织金锦的高手。这些不同民族的工匠被安置在同一地区无偿地进行生产劳动。他们相互交流,共同推进了织金锦技术的推广和提高,也使得这一时期的北方丝织物在织造及纹样上都带有明显的异域风格。[5]

小女子(2015-04-2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