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
逢年过节,韩城的社火队列中,总少不了芯子。南塬是抬芯,高约丈余,惊险热烈;而北塬则盛行背芯,欢快潇洒,更有特色。背芯表演在历史上常有射虎(即猜谜)穿插其间,文化韵味很浓。
韩城秧歌是在韩城流行很久、歌舞色彩很浓的地方戏,其优美的唱腔很为韩城群众喜爱。在别的剧种占据了舞台的情况下,它也走进了社火的队列之中。锣鼓是社火的乐队。黄河锣鼓的狂放表演使色彩缤纷的社火队有声有色。"田家自有乐,农民鼓舞春",为欢庆丰收而表演的"百面锣鼓"也很为韩城群众所喜爱。
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俗称过年。从除夕的前几天起,一直延续到正月十六日,历时20多天,人们都沉浸在节日的气氛中。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康行僴编《韩城县续志》载:“元旦前一日,贴门神锺馗,换桃符,贴春联,挂钱马,插柏叶于门首。宅中高悬宝盖,旁系以竹叶、木炭,焚香安神。五鼓燃烛祀天地、家宅六神及祖先,大放爆竹至竞夜。黎明着新衣,拜尊长亲友。如路逢,一揖即拜,随以新春恭喜相称贺。初二日,婿同妇拜丈人、丈母,甥拜舅家,迟者辄获罪。初三四以酒食相招,谓之‘吃节酒’。五日忌出门,谓之‘五穷’。十四夜试上元灯,十五夜祀诸神,大张灯火。南北二街结鳌山各一,其他街巷灯火荧荧星灿,放花炮,士女竞观。或陈剧戏,列珍玩,笙箫如沸,看月游灯,谓之‘闹元宵’。十六日蒸食送女,兼请新婿并女之新嫁者。是夜观灯尤盛,女多集柏树下,名‘游百病’。十七夜,以残炬送道旁,为‘送毒虫’”。
民国时期,仍依清俗,唯送“五穷”、“送毒虫”等已不多见。解放后,封建迷信活动越来越少。80年代以后,年节风俗简化,群众贴对联,放爆竹,走亲访友,各级政府组织慰问烈军属、老干部等。焚香敬神者大为减少。守岁的内容变为围坐电视机前欣赏文艺节目。但请客送礼、铺张、赌博之风有所抬头。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