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兴镇,位于全国生态示范县湄潭县城东北部,326国道和杭瑞高速公路均由西南向东贯穿镇域及城镇街区,交通极其便利。镇域总面积为168.4平方公里,辖15个村(居),总人口为5.68万人。现镇区人口为1.4万人,占总人口数的25%。集镇现有商铺1000余家,专业市场5个,每场入集人数达4万余人。城镇区北向为万亩茶海公园,西向有乌江支流湄江河由北向南穿越,南向是高新农业示范区,东向属田园村舍。
永兴镇地处黔北低山丘陵地带,地势较为平缓,气候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在14.7℃左右,森林植被覆盖率达到60%以上。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极宜于农作物、林木即野生植物的生长,尤其适宜于优质水稻和茶叶生产。由于物产资源丰富,使该镇的经济发展具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永兴,昔名马桑坪,建场开市命名于明万历二年(1574年)七月二十二日,为湄潭最早最大的集市。两湖、两广、江西、四川等地商贾在此落地经商而修建了三宫(万寿宫、禹王宫、南华宫)四庙(蚕王庙、火神庙、张飞庙、财神庙),其建筑斗拱飞檐,窗棂扶栏间常以花鸟虫鱼,飞禽走兽的逼真雕刻点缀,配以高大气派的马头墙,映衬出集镇的繁华。石板铺就的街道一街八巷,呈柳叶状,“永生福”、“荣发祥”、“崇天怡”、“长兴荣”、“同福斋”、“荣隆斋”、“泰寿云”、“大生堂”等等近百间林立的商号牌匾,吸引着初来乍到的客商,晚清至民国年间修建的四个旌表贞洁坊增添了集镇的古朴与神秘。
民国五年(1916年)以前,永兴场是典型的插花地,在集镇出现“一脚踏三县”地理情况。在上街龙泉堡由湄潭、施秉、石阡三县各立的象征界线的三个面对面的土地庙。在永兴场外3公里的一条小河流,作为石阡、施秉的界线而得名于现在仍用的地名“界溪”。
集镇分上、下街,上下街分别隶属凤冈、湄潭二县(二县均在永兴设置相应的管理机构和塘铺)。直至民国五年(1916年),湄潭与邻县奉省政府之令划拨犄角交错的插花地,才将永兴场全部拨隶湄潭县。
三:1940年,浙江大学将一年级新生部从贵阳青岩迁到永兴。8月23日,竺可桢校长任命储润科博士为永兴分部主任。分部主任由浙大化学系教授储润科博士和浙大数学系教授钱宝琮轮流担任,胡哲敷教授、费培杰教授,以及王凯基,周茂清、薜声震、宋雪亭、冯裴、成章等年轻讲师为常驻永兴分部教师。苏步青、陈建功、王淦昌、束星北、卢鹤绂、贝时璋、谈家桢、谭其骧、王葆仁、李寿恒、张其昀、叶良辅、罗宗洛、卢守耕、吴耕民、张肇骞、陈鸿逵、黄翼、费巩等著名学者也先后在永兴兼课。9月13日,竺可桢校长偕胡刚复、蔡邦华两位院长、总务长贺壮予、永兴分部主任储润科、教授费巩赴永兴堪察商谈校舍事项。永兴知名人士何介三、任宅三、罗祥文、叶道明、商会会长刘汉屏及各家会馆负责人热情接待了竺可桢一行。并表示将江西会馆、湘楚会馆、四川会馆、以及华南宫、财神庙、火神庙给浙大使用。在永兴知名人士和永兴商界及广大居民的强有力的支持下,于1940年12月11日,440余名新生在永兴正式复课。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国民党中央军委政治部第十七临时教养院1500余名伤兵驻永兴,他们绝大多数都是参加台儿庄战役或湖南长沙战役受伤退下来官兵,亦有其他战场受伤的。他们中有许多出类拔萃的人物,酷爱京、川二剧。为丰富永兴人的精神生活,为培养地方戏剧人才,十七临教养院除了排练演出,还举办了京剧培训班。
四:在历史上曾为贵州四大商业重镇之一,是黔北与省外商品交流的主要商埠之一。其长期市场繁荣,经济活跃,辐射面广,是邻近县、乡镇的商业流动中心和农副土特产品及各类物资的重要加工和集散地。
2006年11月公布为“中国商业名镇”。
2006年7月贵州省政府公布为贵州省第二批历史文化名镇。
2006年5月集镇有三处浙大办学旧址申报批准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经历历史的兴衰,永兴正处在由以农业为主的经济向农工商并重,协调发展的综合经济转化的过程之中。连续4年在全国获金奖的“茅贡米”将全镇80%的粮田化为商品粮生产基地。曾居贵州之冠的蛋禽市场幅射临近县市,为古镇传统的特色板鸭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国家在这里投资上千万元的高新农业示范园区,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集湘绣蜀绣为一体的特色刺绣背带,远销外省。尤其是以北部的万亩茶海,集茶叶生产、加工和观光旅游为一体,更具有较为广阔的市场前景。
五:永兴镇2009年工农业总产值5.0581亿元,镇企业产值3.025亿元,农业产值2.0331亿元,工业增加值4200万元,地方国民生产总值1.4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244元。永兴镇的主要产业以优质大米、茶叶、辣椒为主,分布在坪江、界溪村、茅坝村、分水村、天棚村、永兴桥村,茶叶分布自梁家坝、流河渡村、马义村、德隆村,辣椒分布在天棚村、中华村、梁家坝村、桐梓园、共和村茅坝村。以上这些村的产业带动了我镇的经济发展。
团结奋进的永兴镇党委、政府正带领全镇人民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为主线,大力开展和谐村(居)创建活动,全面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
以乡风文明为重点,着力加强农民的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倡导文明新风,开展“道德评议进万家”和谐村(居)和谐农家,“婚育新风进万家”和“三下乡”等活力教育和引导农民崇尚科学,革除陋习,营造良好的社会风尚。
加快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发挥“一团四队”和各种协会作用,普及农村适用技术和文化知识,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以及着重培养“科技示范户”和农村经济人。加快全镇生态文明村寨创建工作。按照“连点成线,连线成片,整体创建”的思路。把能起到示范带动辐射作用的村进行重点建设,按照“三有四进院”的标准,使重点村在软、硬件上逐步达到“五化”“八有”,为全镇文明村(居)建设再做样板。加大村级文化场地的阵地建设,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逐步完善村广场功能,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生态环境建设,重点抓好新农村建设工作,采取整镇推进,逐步实施,第一步以326国道、永复线、永天线、永杨线产业路为突破口进行建设;第二步15户以上自然村寨,以经济条件好的先着力打造;第三步向分散住户推进,达到全镇户户建新居。在文明村(居)建设中要重抓好二建(建沼气池、建垃圾场),五改(改水、改厨、改厕、改圈、改院)。六治(治理柴草垛、污水、粪堆、垃圾、畜禽、河道)。实行村容整洁。按照山、水、田、林、路、村综合治理。连片创建、整体推进的要求,努力实现“五个延伸”,实现农村区域整体文明水平的提高,促进农村与城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