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中国陕西省中部偏北,洛河支流沮河流域。面积2288平方千米。1990年人口10万,汉族为主。西汉设翟道县。东汉为楢县地。后匈奴入据。东晋设中部县。隋改内部县。唐复置中部县并设坊州。元废州仍称中部县。1944年改设黄陵县,因县北桥山有黄帝陵而得名。农林为主,农产有小麦、玉米、黍、谷子、大麻、油菜等。森林主要树种有油松、栎类、山杨、桦等,每年向国家提供大量木材,经济林有柿、核桃、苹果等。有中药材100余种 。矿产有煤、石油等。工业有采煤、酿酒、机械、陶瓷、粮油加工等。大麻、丰收牌延安酒为土特产。有黄帝陵、北宋石窟雕刻群(万佛洞)、文庙、城隍庙、黄帝庙等名胜古迹。
黄陵地处陕西省中部,具有得天独厚的综合发展优势。全县总面积2279平方公里,人口12万。辖七镇五乡,191个行政村。丰饶的资源是黄陵的最大优势。一是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全县土地面积348万亩,农耕地34万亩。覆盖面积64%的西部林海为陕西五大林区之一。 蕴藏其中的煤炭资源极为丰富,总面积约1000平方公里,总储量2
7.3亿吨;二是自然条件比较优越。黄陵县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是世界少有的苹果最佳优生区之一;是陕西省优质苹果生产基地之一。三是人文资源得天独厚。黄陵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县境内有仰韶文化遗址276处。名冠天下的轩辕黄帝陵,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一号古墓葬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华夏第一陵”之美称。簇拥黄帝陵的八万余株古柏,为全国最大的古柏群,是凝聚中华心魂的稀世瑰宝。境内还有逶迤千里的秦直道,巧夺天工的宋代石窟等,与黄帝陵庙交相辉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文资源景观。四是民间艺术源远流长。黄陵面花、黄陵龙鼓、霸王鞭等多种形式的艺术在国内外产生深远影响。
经过50多年的开发建设,黄陵的基础设施得到改善,210国道、铜黄高速公路穿境而过,通车里程达562公里;通讯设施完善,对外信息沟通与交流十分便捷;电力供应充足,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广播电视等社会事业发展迅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到2000年底,完成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96亿元,工农业总产值达到5.99亿元,粮食总产4.48万吨,财政收入达到65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50元。
为了使黄陵的经济社会发展与民族圣地的地位相适应,我们将实施“重工、强农、兴旅游”的发展战略,重点抓好苹果产业化推进、煤炭产业发展、旅游产业开发和以城镇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四篇文章。力争经过五年努力,到2005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3亿元,地方财政收入突破亿元大关,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630元。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在苹果产业开发方面,完成栽植面积3万亩,全县累计果园面积达到10.8万亩,苹果总产4.5万吨,商品率达到80%以上,优等果率达到35%以上,实现产值5220万元,占到农业总产值的22.23%。烤烟生产的战略性转移初步实现,全县栽植2000亩,收购烟叶98万斤,其中中上等烟叶比例达到80%,实现产值258万元。以大棚蔬菜为主的棚栽业起步良好,蔬菜总产达12489吨,实现产值1313万元,成为前)l和城郊农民致富的一项新产业。畜牧业走合饲养畜一园一圈的路子,截止门月底,大家畜存栏达到13636头,羊子存栏21083只,生猪存栏15300头,养兔、稻田养鱼等特色养殖业也开始起步,全县畜牧业总产值达到1488万元。全县主导产业产值达到8459万元,同比增长5.5%,农民人均主导产业收人1031元,同比增长5.6%。
面对西部开发的重大机遇,黄陵将立足自然和人文资源优势,大刀阔斧地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经济,并通过一批重点骨干项目建设,带动县域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十五”期间,全县共安排重点项目32个,总投资167000万元。这些项目主要分布于工业、农业、旅游、基础设施等方面。其中,县城天然气供气工程、黄帝功德馆、黄陵炎黄子孙墓园、相柳电厂、浓缩果汁厂、果品交易市场等项目备有详实的资料。为了保障投资者的利益,黄陵县政府已出台了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并成立了经济发展环境治理办公室,专门接受、处理客商投诉问题。热忱欢迎海内外有识之士来黄谒陵祭祖,谈生意,开展广泛的合作与交流。
行政区划 折叠 编辑本段
黄陵县辖:桥山镇、隆坊镇、田庄镇、店头镇、阿党乡、太贤乡、龙首乡、侯庄乡、康崖底乡、仓村乡、双龙乡、腰坪乡。
自然地理 折叠 编辑本段
黄陵县属鄂尔多斯台地的一部分,为黄土高原沟壑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略呈倾斜,分为西部梁峁、川道河谷、东部塬面三个地貌单元,平均海拔1200米。属中温带大陆型气候,年平均气温9.4Co,无霜期172天,年平均降水568.8毫米。境内主要河流有沮河和葫芦河,属北洛河水系的两大支流。沮河由西向东横贯全境,年均流量2.3亿立方米,水库4座,总有效库容901万立方米,地表地下水资源丰富。
黄陵县地处黄河中游的黄土高塬,位于陕西省中部、延安市南端,东靠洛川县,南连宜君县,西与甘肃省正宁县接壤,北与富县毗邻,素有“陕北南大门”之称,为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寝所在地和陕西省经济开发的战略要地之一。
气候特点 折叠 编辑本段
黄陵县属中温带大陆性气候,总的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气候温和,雨量适中。
黄陵县年平均气温9.4℃,年极端最高气温39.4℃,极端最低气温零下21.4℃ ,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1.7℃,最冷月元月平均气温零下4.5℃;年平均降水量596.3 毫米,最多年降水量1037.2毫米,最少年降水量306.0 毫米,5到10月的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84%,7、8两个月的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42%,暴雨出现在5到9月份,7、8两个月出现暴雨的次数占全年暴雨出现次数的90%,连阴雨大多出现在9月下旬到10月上旬;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出现在3到10月份,5到8月份出现冰雹等强对流天气次数占全年出现次数的88%;年平均风速3米/秒,盛行风向为西北和东南风;年平均日照时数2528.4小时,最多年日照时数2688小时,最少年日照时数1791小时,5月份日照时数为一年之中最多,平均为240小时,9月份最少156小时;年平均无霜期172天。
黄陵县的主要气象灾害有干旱,冰雹,暴雨,霜冻,大风。其中危害最为严重是干旱,因降水年际和季节分配不匀,变率大,易发生春夏连旱和伏旱;其次是冰雹和暴雨,近5年以来,县境内每年平均降雹天数达11天,冰雹对果业和农业造成了很大的威协;另外,暴雨、突发的短时高强度降水和瞬时大风使局部地方发生洪涝灾害和风灾。
基础设施 折叠 编辑本段
黄陵城市建设方兴未艾,按照建设集山、水、城、陵为一体的生态祭祀型旅游名城的目标,黄陵城市建设尤其是西区建设的力度不断加大,轩辕大道、商业大街等标志性建筑将于今年开工建设,串珠型城市布局已初具成型。
县境内电力由西北电网供给,境内有110千伏变电站1所,容量为2万千伏安;有35千伏变电站4所,容量为4300千伏安。县电厂年发电量2000万度,并与西北供电网络连接。金(锁)延(安)330千伏输电线路横贯县境,以及靖边—西安天然气输送管道纵贯全境,给黄陵的生产建设和经济开发提供了充足的能源。
交通通讯 折叠 编辑本段
县境内交通发达、公路、铁路运输畅通,网络密布。以西包210国道为主的9条主干公路连接成网,县境内通车里程561. 7公里,全县192个行政村通油路,与主干公路联网。西(安)铜(川)一级公路的延伸工程黄铜一级公路已建成通车,黄(陵)延(安)一级公路正在建设,预计在2006年建成通车。西(安)延(安)铁路横贯县境南北,秦(家川)店(头)运煤专用铁路直达黄陵矿区,年运输量可达600万吨。县境内黄渠专用机场为空运提供了方便,铁路、公路、航空运输已逐步形成立体网络。
黄陵通讯设施较为先进,90年引进加大拿北方电讯公司的程控电话,可直拨海内外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后多次进行扩容更新。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相继落户黄陵。全县拥有固定电话用户23426户,互联网用户478户,移动电话用户28000户。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