旬邑剪纸--杰出中国民间艺术大师

家乡区县: 陕西省旬邑县

   库淑兰(1920年10月--2004年12月),陕西旬邑县赤道乡富村人,中国剪纸艺术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1996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授予“杰出中国民间艺术大师”称号。
剪纸作为民间艺术的一个重要门类,因其工具、材料的简便,是中国民间地域分布最广泛应用最为普及的,历史文化内涵丰富的并极具代表性的美术形态之一。虽然它的材料——纸的发明只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但从它的文化内涵与艺术形态,却是中华民族从原始社会到今天的长达六七千年的历史文化的积淀,它的历史其实也就是民族文化史的写照。民间剪纸艺术的基本队伍,是那些农村妇女,她们是美的创造者,也是民间艺术的传承者。作为民间传统女红的剪纸,是女孩子从小就要学习的手工艺。她们从前辈或姐妹那里要来学习剪纸的花样,通过临剪、重剪、画剪,以至最后达到随心所欲的境界,而同时又保持了本地区本民族鲜明的特征,因为剪纸的造型和出现与各地区和各民族的传统习俗有着不可分割的渊源关系。

 一、库淑兰剪纸艺术的成因 北方地区属于我国中原黄河文化圈,深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其民风民俗古朴,它的剪纸因而浑厚、粗犷、天真、朴实,造型简练,正是这种地域传统文化中的观念造型和符号造就了库淑兰的剪纸,而作为一种凝固的文化符号库淑兰的剪纸同时又充分地显现了民间剪纸艺术的原生性。 库淑兰出生于渭北高原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从小就跟父亲逃荒要饭,四岁缠脚,六、七岁开始随母亲学剪纸,17岁时嫁到了赤道乡富村,她一生中有过13个孩子,但被灾荒、疾病夺走了10个,并常年遭受丈夫的折磨,然而这一切并没有让库淑兰的剪纸创作停下来,反而促使她把自己曾经的苦难和憧憬都化作了手中的五色剪纸。幸运的是适值十年动乱之后,文化领域一股回归、寻根思潮的兴起所引发的被称之为“民间热”的文化现象,让当地文化馆在1980年对民间剪纸及民间剪纸能手的摸底调查中的库淑兰,以她独特的彩色纸套贴、拼贴手法创作的剪纸脱颖而出。长年累月剪纸创作的历练和陶冶造就了库淑兰在剪纸创作中的想象和表现力,就在库淑兰剪纸日渐成熟之时,1985年的初春她不慎掉落离家不远的深沟,几乎不省人事。躺在炕上整整昏迷了40余天后,她在炕头上又开始了剪纸。她所剪的是一幅头上戴着华丽帽饰,左右两边有月亮和太阳的“母仪天下”的女神形象的作品。大难不死的库淑兰,认为自己是得到了“剪花娘子”的“保佑”,从此,在每幅大的作品中,她都要剪一个色彩绚丽的“剪花娘子”的形象,并将自己融合了进去。库淑兰的剪纸作品常常和自编的歌谣联系在一起,她唱着那些随口编就的歌谣进入创作,在那个属于她自己的精神和神话世界中。

 二、库淑兰剪纸的造型特点 剪花娘子是库淑兰赖以表达内心情感的精神支柱,也是她如醉如痴剪得最多的题材,如各种各样的骑在马上的,坐在莲花台上的,或是和别人在一起的不同的剪花娘子,但她们都有着剪法一样的传统对迭的宝葫芦形体,和紧凑在一起的大眼睛,桃形的鼻子和半月牙形的嘴巴,事实上就我们所看到的库淑兰的剪纸不分男女老幼的形象基本都是一样的,其差异往往要在头饰和服装上去分辨。而这也就是库淑兰剪纸的造型特点。她的所有随心所欲的剪花娘子全然超脱了现实的世界,从而显示出一种强烈的民间意念造型的特征,并包括那些常常出现在她作品中的太阳、月亮、飞鸟、团花和福寿纹以及五毒青蛙、鱼儿闹莲花等图式。不论是人物还是动物,或是别的,在库淑兰的作品中总会有一种恒定性的观念型态造型符号在其中反复运用,重复出现,从而突出和强化了属于她自己造型语言的个性特质。 不同于别人的单色剪纸,在多年的摸索中库淑兰充分发挥了彩色蜡光纸的色彩效应,并创造了用彩色纸不断贴加——即用各种彩色纸剪成不同形状逐层粘贴完成的彩色贴加剪纸。她的作品少则贴有三四层,多的地方竟有十多层。库淑兰剪纸的色彩搭配多源于传统民间美术的五行色观,加之她所创造的人物形象的特点与构图组合都十分独到,这样也就形成了库淑兰的对比强烈,形象稚拙而又浪漫的表现主义风格的民间彩色贴加剪纸。 从某种意义来说,这个时候的库淑兰的剪纸已从传统民俗剪纸进入了偏重纯审美的艺术创造境界。

张晓伟(2015-04-2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