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剑桥”湄潭办学记

家乡区县: 贵州省湄潭县

     湄潭县城东回龙山下,坐落一处古朴典雅的古建筑群,那就是湄潭文庙。这历史悠久的湄潭文庙,因抗日战争时期,浙江大学西迁来此办学而名扬四海。而今已被省人民政府命名为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湄潭文庙始建于明万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在回龙山西面五级平台上,由下至上布建棂星门、大成门、东西庑、钟鼓楼、大成殿、崇圣祠。棂星门前建有月池和状元桥,临街大影壁两侧各有一道侧门,下数步石级直通县城东大街。明天启二年及清咸丰九年,文庙曾二次毁于战乱,又两度重修。光绪四年,城乡民众募银上漆饰金,方使其“画栋雕梁,流光溢彩,美仑美奂”。

  湄潭文庙及左侧的文昌宫、东书院,堪称旧时湄城高尚文化的象征。清代湄潭<县志)记述:“湄城秀于全黔,地雄古播。化成自古,气淑于春。湄水桥边,半鸣弦之宝;狮山城下,皆读书之灯。夏则诵而冬则弦,生徒祁祁讲舍;春以椒而秋以桂,学者侃侃文坛。”由此可见,旧时湄城文化之发达也。

  20世纪40年代前,文庙原设民教馆,后进驻国民党县党部及县参议会。1940年初至1946年9月,西迁湄潭的浙江大学在此办学7年之久。建国后,棂星门以下改建成县府大楼,大成门以上辟作职工宿舍,常住十余户人家。1984年夏,一些来自北京、上海、杭州、广州的浙大校友参观当年浙大办学旧址时,建议修复湄潭文庙,使之成为浙大办学纪念馆。此意见得到省县两级政府和文管部门的高度重视,迅即拨专款进行文庙维修和纪念馆的筹建工程。时任贵州省委书记胡锦涛同志来湄时曾给以关怀,说:“湄潭是个好地方,浙大这么多人在此住,可以请他们继续对湄潭的发展作些贡献。”

  1990年夏天,文庙维修工程竣工。修复后的文庙,基本上保持了旧时风貌。大成殿、大成门前后檐柱上的镂雕木狮、木麒麟,前后槛额上的饰金木雕装饰,内部穹顶上的饰金彩绘图案等保存完好;门前两边石级中间的鱼龙高石浮雕及石铺天井上边的饰有花草动物浮雕的拜台仍风韵依旧。文庙可称湄潭县境内保存最好的古建筑,其中精湛的木石雕刻艺术更是不可多得的。

  二:1990年7月21日,“浙江大学西迁历史陈列馆”在修茸一新的湄潭文庙隆重揭幕,湄潭一中更名“求是”中学挂牌仪式亦同时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上千名校友和佳宾出席了庆典。浙江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派出代表团莅湄祝贺。当年曾在湄执教的苏步青、王淦昌、贝时璋、谈家桢等数十位海内外知名学者发来了贺电、贺函。苏步青先生亲自题写了馆名和校牌,并将1944年在湄潭著的一首<望江南)词书成条幅,赠陈列馆作纪念:

  湄潭好,黉舍是邻居。不辍弦歌离乱里,常明灯下晚晴初,十室九图书。

  中外事,万卷任翻舒。到处相逢雅语密,一城高僻俗尘疏,谁信在江湖。

  新落成的“浙江大学西迁历史陈列馆”生动地将一部浙大50多年前西迁办学的历史展现在人们眼前。步近文庙,眼前的景象很快将你带进一种强烈的历史文化氛围之中。门前两边园林前,两块高大的石碑记述了文庙的历史沿革和浙大西迁办学历程。大成门上挂着苏步青先生题写的金色楷书馆牌。前厅中央刻有“前言”的大屏风前,竺可桢校长的半身塑像端放在1米多高底座上的玻璃框中。屏风面向天井面缀有竺先生“求是精神”手书体木刻大字。两根中檐柱嵌有一副楹联:

  抗日烽烟遍九洲,忆青衿负籍,千里来此山明水秀地;

  报国壮志在四海,看红松拔地,万株尽为社会栋梁材。

  西迁陈列馆分布在东西庑和钟鼓楼中,其内分“漫漫西迁路…‘遵湄办学史”“竺公风德颂”“求是群芳谱”“今日求是园”和“湄杭情谊深”六大部分。整个展馆展出500多张照片和数百件珍贵文物。

  参加揭幕的客人们在参观浙大办学旧址和西迁陈列馆后,对浙江大学当年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中流亡办学这一伟大壮举惊叹不已,并对湄潭在刚解决温饱后就办了这件值得称道的大事给了很高的评价。浙大原校长、学术委员会主任在致辞中说:“浙大西迁陈列馆是浙大艰苦办学的历史见证,是对老一辈知识分子爱国主义教育的讴歌,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浙大西迁陈列馆将与历史永存!”

  三:“漫漫西迁路”馆,以数十幅历史照片和一批珍贵史料文物再现了浙大一迁浙西、二迁赣南、三迁桂北、终迁遵义、湄潭的艰苦历程。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寇将侵略的战火蔓延到沪杭一线。为了坚持办学,积极抗日,竺可桢校长毅然率浙大上千师生员工和2000多箱图书仪器,踏上了西迁办学的征途。两年间,跨越江南六省、跋涉5000多公里,终于到达了黔北大后方,开始相对安静的七年流亡办学。浙大西迁路线正好与三年前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所走的路线基本吻合,到达的终点又正好是对中国革命具有转折意义的遵义,因而人们把浙大西迁称为“一支文军的长征”。

  为什么要选择湄潭作为迁校地址呢?有关档案资料竺可桢日记对此作了详细记载。

  1932年8月,日机轰炸宜山,浙大校舍遭劫,竺可桢决意再迁贵州或云南。2月25日,在赴渝途经贵阳时,遇省技术室主任宋麟生,宋劝浙大迁遵义之东的湄潭,说湄潭二三月可通公路,米价极廉,并有华姓之大屋可使用。竺又到省警察局晤湄潭籍人陈世贤、陈世哲兄弟,陈“谓其地出产甚丰,肉每元七八斤,鸡蛋每元100个,米3元一担。其地有水多鱼云云”。三四月份,竺校长通过遵义县长刘慕曾与湄潭县长严傅泉(江苏人,曾任江阴县长)联系校地址,严致函竺校长,深表欢迎。

  6月13日,竺校长在胡刚复、张孟闻陪同下,从遵义坐滑竿走了两天到达湄潭。开始了他首次湄潭之行。6月15日在县长严溥泉和湄潭中学校长冉茂森等人陪同下,对县城及周围情况进行了考察。他们出北门到了禹王宫,过七星桥,绕道龙福寺,经魏家院子至唐家祠堂及贺家祠堂,向南到冯家院子。由此经火焰山过老平桥,到南面的万寿宫。中午至观音洞用膳。回城时一路察看了朝贺寺、文庙、男小及关王庙等处屋宇,三点半回县署出席严县长主持的湄潭各界廿一团体欢迎大会和晚宴。

  6月22日,竺先生带着考察情况到贵阳晤贵州省主席吴鼎昌,吴亦赞成湄潭,说湄潭文化高尚,物价低廉。

  以后数月,浙大与湄潭通过电报、信函联系不断。湄潭县政府将城区300多间可供使用的房舍、祠堂、庙宇画图送浙大,并成立由各界要员参加的“欢迎浙大迁校委员会”专门负责迎接浙大迁湄事宜。

时光不老(2015-04-2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