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金方言里的历史故事

家乡区县: 贵州省织金县

织金方言与所有方言一样,具有明显的地域、民族特征,其中具有明显民族历史特色的有“杀家鞑子”、“岔嘎那”等。 “杀家鞑子”:自家人打自家人、同室操戈之意。该方言流传很广,非织金甚至贵州特有,或许就是明朝时屯兵戍边带到织金来的。其源于元末。当时,元朝统治者蒙古族作为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其对汉族始终抱有戒备心理。为巩固其统治,蒙古统治者在各地将汉族居民分十户划为一个管理单位,形成互座联保的集体,使之互相监督、互相牵制,一户犯事,其余连座,以使汉族住户不敢随便稍有异心。同时,每十户又派驻一个或一户蒙古兵加以监督,更进一步地巩固其统治。这是少数民族统治者入主中原后惯用的措施。到元末,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加剧之际,统治者对汉族人民的防范更为严厉,甚至不让汉族人民拥有菜刀之类的利器,十户共用一把菜刀,还由蒙古兵户统一保管派用。此外,蒙古兵户还享有很多特权,如汉户结婚由其享受“初夜权”之类,等等。因此,汉族人恨之入骨。汉族人素称蒙古人为鞑靼,故将蒙古兵户谑称为“家鞑子”,因其在连户联保单元之中,也算一家成员。元末,烽烟四起,各地汉族人民纷纷起义反蒙。在起义过程中,首先要下手的对象就是负有监督管理责任的“家鞑子”,一是消除元朝统治者安插的监督管理员,二是获取起义所需的起码武器。故在起义前夕,都有相约“杀家鞑子”信息传到每户。相传,有的地方是在中秋,有的地方是在大年三十,故有“中秋杀家鞑子”、“大年三十杀家鞑子”等不同说法。此后,“杀家鞑子”即被沿用,成为同室操戈的代名词。 “岔嘎那”:叛徒、搅屎虫、挑拨是非之意。这是整个原水西地区都用的方言,算是本土方言。“岔嘎那”原是清初康熙年代贵州水西地区彝族二号人物的名字,乃彝族译音。“岔嘎那”身为水西彝族更苴,位居苴穆之下,也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角色。当时的苴穆是安坤,时任贵州宣抚使司,与岔嘎那实为亲堂弟兄。上溯一代,原贵州宣抚使司本为岔嘎那之父,后因其父早逝,其年尚幼,宣抚使司一职为其叔安坤之父承袭,后传于安坤。吴三桂征缴水西时,岔嘎那因觊觎苴穆之位,暗降吴三桂,使被困于果永底城行将待毙的吴三桂得以受援而起死回生,致使水西大败,水西地区惨遭屠戮,水西彝族势力从此一蹶不振。从此,岔嘎那也被钉牢在耻辱柱上,永为历史罪人。“岔嘎那”一词就此成为水西地区叛徒、搅屎虫、挑拨是非者等的代名词。因是译音,习惯写为“叉嘎那”,鉴于其意也与另一方言——“岔耙”(乱打岔、插话的人,引申为捣乱者等)有相近意思,故以为写为“岔嘎那”更为贴近,对于不熟悉此方言的读者也可望文生义揣测一二。

沫若希(2015-04-2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