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风情

家乡区县: 贵州省织金县

织金县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县份,境内世代居住着汉、仡佬、彝、苗、白、布依、水、回等民族。汉族为主体民族,其余为少数民族。总人口81万多,少数民族人口占40%以上。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交往中,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同时也发展了自己的民族文化。至今,许多以少数民族习俗为主形成的民族风情,深受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重视和游客的喜爱。这些各具特色的民族风情,可分为民,可集会、民间体育和民间文艺三类,而每一类又可分为好几种,可谓多彩多姿。

民间集会

民间集会又称为“赶花场”、“跳花坡”或“赶歌场”,以苗族“跳花”和布依族“对歌”为主要活动。其他民族或前往观赏、或到场贸易,人数多者数万,少者数百。1年之中,较大的跳花和对歌场所有50多处,各处举行的时间不同,统称为苗族“跳花节”和布依族“对歌节”。
苗族的跳花节,活动规模最大的是县南珠藏镇的青山花场,每年农历7月13日以后的第一个“羊”日举行,参加者4万人左右,故又名“青山羊场”;其次是县东北部大平苗族彝族乡的箐脚花场,每年农历的2月18日举行。参加者2万多人,故又名“2月18坡”;第三是官寨苗族乡的乌家山花场,每年农历3月13日举行,参加者1万人以上。这些花场原先是每年轮流推举主持人,现由当地乡镇政府出面主持。节日将到,主持人便在花场选择开阔地段树起花杆(也称花树),于杆顶扎上松枝和竹叶,形状如伞盖,伞盖下飘挂各色彩带及红布一疋,杆脚放方桌一张,桌上放芦笙、烧酒等物品。活动开始,先由中年人开场,一人吹芦笙领舞,若干人徒手舞蹈跟随,按一定方向从外向内围着花杆转跳。从领舞之人起,各自转跳到花杆下的桌前,再返身逆向围着花杆转跳到起舞位置结束。此后是青年人入场,可以一人或多人吹芦笙领舞,若干人徒手舞蹈跟随,围着花杆如上述转跳。先跳进,叫“上花”;后跳出,叫“下花”。舞蹈之时,周围站满环佩叮当的盛装青年男女,观赏舞者的翩翩舞姿,寻求自己的意中人。下花结束,主持人到杆下桌上斟酒敬给跳花人,向他们表示祝贺。一个轮次结束,另一批人又入场进行下一轮次的绕杆舞蹈,直至日暮收场,故叫“跳花”,也叫“花坡芦笙舞”。跳花场中若遇到两批以上的赌赛者,还要举行苗语名为“哽兜”或“格帕朵”的高难度芦笙竞技舞蹈比赛,项目有“啄天舞”、“踩锅舞”和“踩麻杆舞”等。其中的踩锅舞就是吹着芦笙在装满水的大铁锅边沿舞蹈,水不能浪出、人不能着地,带有杂技表演性质;踩麻杆舞就是在地上铺满麻杆,表演者吹着芦笙在麻杆上跳舞,不能将麻杆踩破,有轻功技巧之妙。跳花活动之外,又另择场地举行斗牛、赛马、摔跤、拔河、射弩等各项活动,以供各兄弟民族的爱好者参加。花场散后,附近人家邀约自己的远路亲友及同行的人到家中住宿,借此聚会,年纪长的交谈生产经验,并认识更多的亲友;未婚男女则借花场和留宿之机相认攀谈,以求知己、缔结姻缘。

布依族的对歌节,是每年农历的正月初四到十五和六月初六。地点主要在县东北边境的六冲河两岸。每逢集会到来,沿河两岸的布依族群众便身着盛装,聚集河边,选择若干适当之地作为歌场,对唱山歌。周围其他民族也前往参与,每个场次少者百人、多者干人。旷野开场对歌之外,布依族常借青年婚嫁的喜庆之家作为另一对歌场所,于招待客人酒宴的前夜或当晚举行对歌活动。这种场合的对歌,不同年龄的男女均可参加,屋里屋外挤满人,嬉笑对唱通宵达旦,又具另一风味。

此外,每年农历4月24日和6月24日的彝族“火把节”,也是织金民间的一个比较大型的集会,地点在三塘镇的松树坪。节日当天,彝族同胞家家门前竖起未点燃的火把,在寨外选择平坦之地用木柴堆成塔形火炬。傍晚,男女老少手持火把汇集于塔形火炬周围,敲锣打鼓将塔形火炬点燃,大家围绕塔火舞蹈欢呼。随后各持火把游行于田间,祈求风调雨顺、农业丰收。

民间体育

县内的民间体育活动,主要的有射弩、当、镋钯、磨磨秋、滚龙秋几种。

射弩:属于竞技体育,以实兴乡最为普及。男女老少都练习。每逢节日,有弩者便携弩出猎,练习射击。多年来曾多次组队参加县、地、省直至国家举办的少数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运动会,多次获奖。1992年贵州省第八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授予实兴乡“传统民族体育先进
乡”称号。

镜钯:属于武术体育,流行于上平寨乡大格支一带的苗族当中。表演时持镜钯于两手,或冲刺、或猛击、或防范,挥舞按“一拍、二杀、三挑、四压、五捣、六绕”的动作进行,颇具特色。

磨磨秋:各民族中均有开展,多在春节期间进行。玩时立木桩于野外,以桩顶为轴心,选一长木于当中钻孔套在轴桩顶部,一组二人各坐长木一端,上下起落并顺时针或反时针方向旋转,犹如推磨,谁坚持不下去谁输。是乡间青少年喜爱的民间体育活动项目之一。

滚龙秋:又名“莲花秋”,在穿青人和彝族青壮年中盛行。春节期间开展。玩时选平坦之地立二木桩,二桩中部横穿一木,横木中部穿套一个梯状装置而可转动,梯两端各坐一人,扶稳坐好、上下翻转,有如莲花盛开。也可一人如单杠“大回环”式打转,惊险有趣。

民间文艺

县内各民族在其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自己丰富的民间文学艺术,世代相传。这些流传下来的文学艺术,可分为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和民间戏剧。

民间文学:县内各民族的民间文学资源极其丰富,文化部门根据文化部要求搜集整理出版《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织金县卷》、《中国民间歌谣集成·织金县卷》和《中国民间谚语集成·织金县卷》3套丛书时,全县共搜集故事403篇132万字,入选159篇28万字;歌谣18839首63万字,入选793首12万字;谚语2071条6万多字,入选951条3万多字。这些民间文学故事,有关于人类起源、物种起源的传说;歌谣有山歌、孝歌、神歌;谚语有生产的、生活的,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特别是歌谣中的山歌,不管是唱苦情的还是唱恋情的,每一首都是“赋”、“比”、“兴”手法皆备的七言绝句好诗。如苦情歌中有这样一首唱单身汉的困境道:单身汉(来)多吃亏,得把米(来)罐罐煨。手忙脚乱打破罐,鼻子眼睛都是灰。又如恋情歌中有一首唱初恋者三心二意拿不定主意道:天上星多月不明,地上山多路不平。朝中官多扰乱事,花园花多扰乱心。既生动形象,又雅俗共赏,情趣良多。

民间音乐:各民族在婚丧大事场中,都用唢呐或四弦胡(低音)伴二弦胡(高音)演奏民间古乐曲“唢呐谱”。这种古乐曲有“老谱”、“新谱”、“花谱”、“草谱”、“平谱”等类型,各类之间转换多式、千差万别。演奏者若遇上对手,常展开竞赛,几天几夜吹奏不绝,地方特色极其浓厚。乐师们编有这样一副对联自赞:“远近达道逍遥过,进退连还遇运通”,字、词、意都道出了这种乐曲的妙趣。在苗、彝、布依等少数民族中,还有许多独特的民歌曲调,尤其是六冲河流域的苗族多声部民歌曲调,已为国内外音乐专家们瞩目,认为它是我国宝贵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对探索我国古典民族音乐有极好的研究价值。

民间舞蹈:苗族的花坡芦笙舞、丧祭芦笙舞、木鼓舞,布依族的绣球舞,彝族的火把舞、天神舞,仡佬族的花笼舞,穿青人的傩舞等,都是较为优秀的民族民间舞蹈。1991年10月县文化部门已搜集整理出版了《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织金县卷》。

民间戏剧:有花灯和傩戏两种。花灯主要流行于汉族和穿青人之中,是一种载歌载舞、说唱结合的民间传统文艺。表演形式有二人对舞对唱的歌舞花灯和三人或多人登台演唱的戏文、花灯两类。演唱的内容主要是民间的生产劳动、世态人情、民俗爱情及一些家喻户晓的历史传说故事。特别是穿青人在三人演唱的戏文、花灯中给丑角“唐二”(又叫“打岔老者”)戴上傩戏面具表演,旦角表演明显地运用傩戏“装仙娘”的身手步法,地方特色与民族特色融为一体,深受群众欢迎。傩戏流行于穿青人之中,是穿青人“庆赛五显坛”的重要祭祀习俗。表演者头戴面具,身着戏装,演出以堂屋为戏场,故又称为“傩堂戏”。这种傩戏一般的共有15场50多个剧目,最多的可连续表演七天七夜,极富民族特色,外国戏剧专家称之为“戏剧的活化石”。日本学者曾实地考察,认为它是中国巫、道文化的掺合体,很有研究价值。

 

沫若希(2015-04-2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