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墓虽然多次被盗掘,但仍幸存一些重要的随葬品,出土了器物200多件,包括金、银、铜、铁、玉、石、古、漆、陶、云母等多种质地。器内主要有铜带钩、铁甲、铁剑、玉珠、水晶珠、玛瑙珠、石龟、石壁、石枕、刻名石牌等等。
最重要的随葬物品极为珍贵一共有8件,分别刻有“魏武王常用格虎大戟”、“魏武王常用格虎短矛”等铭文。在追缴该墓被盗出土的一件石枕上刻有“魏武王常用慰项石”铭文,这些出土的文字材料为研究确定墓主身份提供了重要的、最直接的历史依据。
在墓室清理当中发现有人头骨、肢骨等部分遗骨,专家初步鉴定为一男两女三个个体,其中墓主人为男性,专家认定年龄在60岁左右,与曹操终年66岁吻合,是曹操的遗骨。[5]
6陵墓考究编辑曹操墓的真实性是不存在疑问的,“倒曹派”列出的许多反证,其实在以前的考古发掘中都是有类似的发现可以将其推翻的。虽然观点有所不同,但是专家们都表示,考古是很严谨的事情,应该远离利益的争夺。
专家对这些考古发现进行了多次论证,根据墓葬形制、结构及随葬品时代特征,认为这座大墓年代为东汉晚期,结合文献记载,判定该墓的墓主人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魏武王曹操,大墓即文献中记载的高陵。专家们给出了六个依据,认定这座东汉大墓为魏武王曹操高陵。
第一
这座墓葬规模巨大,总长度近60米,砖券墓室的形制和结构与已知的汉魏王侯级墓葬类似,与曹操魏王的身份相称;该墓未发现封土,也与文献记载曹操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的情况相符合。
第二
墓葬出土的器物、画像石等遗物具有汉魏特征,年代相符。
第三
墓葬位置与文献记载、出土鲁潜墓志等材料记载完全一致。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等文献记载,曹操于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正月病逝于洛阳,二月,灵柩运回邺城(今河北省临漳县),葬在了高陵,高陵在“西门豹祠西原上”。调查资料显示,当时的西门豹祠在今天的漳河大桥南行一公里处,地属安阳市的安丰乡丰乐镇。这座大墓就在西门豹祠以西。1998年,西高穴村西出土的后赵建武十一年(公元345年)大仆卿驸马都尉鲁潜墓志,也明确记载了魏武帝陵的具体位置就在这里。
第四
文献还明确记载,曹操主张薄葬,他临终前留下《遗令》:“殓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也在这座墓葬中得到了印证:墓葬虽规模不小,但墓内装饰简单,未见壁画,尽显朴实。兵器、石枕等有文字可证皆为曹操平时“常所用”之器,看似精美的一些玉器等装饰品也应是曹操日常佩带之物。
第五
最为确切的证据就是刻有“魏武王”铭文的石牌和石枕,证明墓主就是魏武王曹操。据文献记载,曹操生前先封为“魏公”,后进爵为“魏王”,死后谥号为“武王”, 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史称“魏武帝”。出土石牌、石枕刻铭称“魏武王”,正是曹操下葬时的称谓。
第六
墓室中发现的男性遗骨,专家鉴定年龄在60岁左右,与曹操终年66岁吻合,应为曹操遗骨。
曹操高陵的发现,印证了文献中对曹操高陵的位置、曹操的谥号、他所倡导的薄葬制度等有关记载是确凿可靠的信史。千百年来,这些问题扑朔迷离,异说种种,疑雾重重,并由此产生了对曹操的许多怀疑和曲解。曹操高陵的确认,扫去阴霾,解决了诸多历史悬案,让人们新获许多历史信息,将为曹操及汉魏历史的研究开启新的篇章。发掘成果为汉魏考古树立了准确的年代标尺,相关领域的研究将获得新的突破。
权威论证
曹操高陵的发掘,尚有许多工作仍在进行,如陵园建筑、墓地布局的调查等。同时,保护展示规划也已开始着手进行。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综合自身研究成果,逐一列出证据,对当前几个最为流行的质疑进行回应,最终指出:曹操墓不可能造假。
质疑:核心证据石牌伪造
回应:地层关系无法造假
石牌为真最重要的一个证据就是考古地层关系,石牌发掘出土,这种地层关系是没有办法造假的。石牌上的皮壳、土垢、水垢无法造假到这种程度。此外,有从事清理地层、绘图、清点文物等工作的众多人员见证了考古现场。
此外,从文字方面,石牌上的文字的结构、书体、用法以及文字内容都经得起时代风格、典章制度、组合关系检验。鉴于大墓中没有出土墓志或印章,唐际根指出,“如果是造假,当造墓志或者印章啊!”
质疑:魏武王称号为假
回应:史书多有此种记载
对于大墓的质疑中,自始至终都有关于“魏武王”称号的质疑。有观点指出,这种称呼将阴名和阳名混为一体,没有任何文献中提及。研究院综合既有的研究成果列出了文献中的相同表述:东晋孙尴《魏氏春秋》中“魏武王姿貌短小,神明英彻”;南朝时期沈约编著的《宋书·卷二十三·五行三》:“汉献帝建安二十三年,秃鹙鸟集邺宫文昌殿后池。明年,魏武王薨”。
事实上,曹操生前是魏王,有自己的封地,武王虽是谥号,但也只能是有封地前提下的“武王”,故应称“魏武王”。历史上还有中山靖王、鲁恭王等称呼存在。
质疑:鲁潜墓志为假
回应:二者字体差别甚多
曹操墓热议中,早年发掘并指出了曹操墓现今方位的鲁潜墓志,此番也连带受到了质疑。质疑者认为,墓志本应记述墓主生平,但鲁潜墓志却指出了曹操墓的位置,有“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意味。
研究院指出,墓志内容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历史演变,不能用今天的眼光衡量最初的阶段。此外,也有观点质疑鲁潜墓志的文字跟曹操墓石牌字体相近,因此认为是同一人造假。但是研究院调出图片比对,指出这是个“伪质疑”,事实上鲁潜墓志的字体同曹操墓石牌字体有很多差别,但与同时期的西门豹祠后赵建武六年刻石相同。反对者以此来判定曹操墓是假的,不仅缺乏对那一时代文字的认识认知,同时也有悖科学的态度。
曹操墓中出现“魏武王”石牌很正常。曹操墓出土刻有‘魏武王’的石牌,但史书中都没有准确出现过关于‘魏武王’的记载,也很正常。”郝本性说,古代地位高的人去世,都有谥号,而这个谥号至少是当时经过汉帝同意的。也可能是因为层次比较高,民间知道的不多,没有流传下来,也可能是因曹操死后20多天就入了葬,加之当时又是高层权力动荡之时,历史背景比较复杂,时间又太短,没有史书记载,或者有记载已丢失,或者有记载到还没有发现,这都是很正常的事情。同时,即使下葬再匆忙,刻个“魏武王”的石牌,也是件很简单的事情。
至于“武王”前加上“魏”,就更容易解释了,曹操生前本来就是魏王,死后获得“武王”的谥号,入葬时加上“魏武王”,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呢?天下历朝历代“武王”很多,不加魏武王,又怎能分出是哪朝、哪代的呢?
质疑“武”字写法是缺乏相关文字认知。对把“武”字“止”部错写为“山”一说。郝本性说,在东汉晚期至魏晋南北朝这一历史阶段,碑别字特别多。据《碑别字新编》记载:“每个字头下有多达几十种甚至百余种不同的结构的字形,而其中通常习见的异体字或俗字不过数种。”这主要是因为书写人用笔不同等原因造成的。
“就好比甲骨文,在100多年前,谁都不知道有这种文字。但不知道并不代表就可以断定它根本不存在吧?”郝本性举例说,曹操墓中“武”字“止”部写为“山”与《鲁潜墓志》中的“武”字相同,恰巧证明了碑别字存在的一致性。而有关学者以此来判定曹操墓是假的,不仅缺乏对那一时代文字的认识认知,同时也有悖科学的态度。
质疑曹操墓不该殃及《鲁潜墓志》。“苏州三国文化全国高层论坛上,与会学者质疑曹操墓而殃及《鲁潜墓志》造假,是没有道理的。”郝本性说,如果说怀疑曹操墓造假是为了经济利益的话,那么《鲁潜墓志》造假的动机又是什么?仅仅是为给10多年后曹操墓的发掘做铺垫吗?让我们回过头来了解一下《鲁潜墓志》的发现过程,就很能说明问题。
《鲁潜墓志》是1998年4月,安阳县农民徐玉超在该村西北取土烧砖时无意发现的,其后交给了文物部门。那么,如果该农民造假的话,他不卖该墓志赚钱,而是交给文物部门,其目的是什么?再者说一个农民的墓志造假水平,能瞒过这么多的考古专家,而且这个农民还懂得后赵时期的碑别字,他有那么高的历史知识和文字水平吗?
“从《鲁潜墓志》发现至今,考古专家从没有质疑过它的真实性。”郝本性说,而此次因其给曹操墓的发现提供了比较确凿的线索,并因其碑别字上的写法,背上造假“恶名”,若鲁潜地下有知,不知作何想?
西方神话中的“羽人”曹操墓也有。中国传统的“龙”的形象,一般是以元宵节舞的那种形象。而在曹操墓中出土的“龙”,却有三种不同的形象,它们更接近蛇的形象,但也有介于两者之间的一种形象[1] 。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