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线女(原名邝健廉),女,汉族,1924年生于广州,祖籍广东开平,中国当代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红派艺术创始人,代表作《荔枝颂》、《珠江礼赞》、《昭君出塞》更被视为粤剧唱腔的经典。曾被周恩来总理誉为“南国红豆”。很多人是认识了红线女后,才认识粤剧的。
1938年,红线女由母亲带领,从澳门赴香港拜舅母何芙莲为师,正式开始学艺。最初,她是以“小燕红”的艺名,跟随靓少佳主持的省港大班之一的胜寿年班演出,后又随何芙莲参加靓少凤主持的剧团。靓少凤是很有声望的粤剧小生,他很喜欢聪明听话又勤奋好学的红线女,有空就教她发声的功法和行腔吐字的技巧,为她后来的唱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靓少凤还是“红线女”的创造者——他认为“小燕红”的艺名不好,主张取《红线女盗盒》之意,改艺名为“红线女”。恐怕他想都没想过,这个名字后来会如此耀眼夺目。
1943年,因为正印花旦临时有事不能演出,红线女在《软皮蛇招郡马》中第一次担当正印花旦的角色,不过当时海报用的是她的原名邝健廉(此前她在内地演出一直都是用原名)。当晚的演出非常成功,第二天的海报正式将她的名头打出来——红线女,从此,她成为马师曾剧团的正印花旦。
1946年是红线女艺术生涯中的一个重要年份。这一年的春天,她与马师曾在广州合演了第一个新戏《还我汉江山》,此前她在内地当正印花旦已有两年多,但这次却是她首次在粤剧活动中心广州以大班正印花旦登台。当时行家和观众对她的评价是:先声夺人,年纪轻,扮相好,做功不够细致,前途无限。下半年,红线女又在香港演出新编时装戏《我为卿狂》,这出戏有马师曾、靓少凤等强大阵容,剧情又贴近市民生活,连演一个多月,轰动香港,盛况空前。观众对当时还未满20岁的红线女也更加熟悉了。除了活跃在粤剧舞台之外,红线女又开始接触到电影和唱片两个领域。
1947年,她一连拍摄了《我为卿狂》等三部电影,灌录了两张唱片,拉开了进军电影与唱片领域的序幕,成为深受欢迎的红星。这种经历不仅让红线女声名大振,也让她在经济上日渐丰裕,还找到了更为广阔的施展天地,在新的艺术创作中不断获得惊喜,也使她更为重视艺术素养的提高。
1955年,她在一次应邀回国参加国庆观礼活动后,拜会了周恩来总理,结识了梅兰芳等大师,深为国内欣欣向荣的发展形势所触动,毅然放弃了在香港的盛名厚利,下定决心。回国发展,就此揭开了艺术发展的新篇章。
红线女的音域宽广,具有清脆中见圆润、明亮中带醇厚的嗓音特点,她在继承粤剧传统唱腔的基础上,又吸收其他剧种乃至曲艺、西洋声乐的演唱技巧,形成独树一帜的“红腔(又称女腔)”。粤剧唱腔多变调,她能不用过门,而以装饰滑音过渡,不着痕迹,令人耳目一新。粤语字调倍于四声,且多闭口字和喉音、鼻音,唱腔字多调促而少长腔,她能纯熟地运用粤语音韵规律和粤剧行腔特点,充分发挥出咬字轻盈、过腔流畅、归韵清正的演唱技巧,即使遇到归入鼻音的闭口字,也能使行腔跌宕多姿,收音纯正,在余音袅袅中表达出真切的感情。声圆腔满,贯注始终,故有“龙头风尾”之称,形成独树一帜的“女腔”,是当代粤剧舞台上流传最广的唱腔流派。
从“红腔”到“红派”,正是红线女艺术上不断走向成熟与完美的过程。红线女在表演上以刻画人物细腻见长,她所扮演的妇女形象如《关汉卿》中的朱帘秀、《搜书院》中的翠莲、《山乡风云》中的刘琴等,影响非常大。她在舞台上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形象,让自己的艺术生涯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也让“红派”艺术之花蓬勃盛开在南粤大地之上。
也许,红线女刚开始时并不是有意识地要创造一个什么流派,她只是想踏踏实实地演戏,用心去感受剧中人物,用心去学习、借鉴、吸收其他剧种乃至西洋艺术的形式,结果,反倒成就了风格鲜明的“红派”艺术。难得的是,无论是面对东方艺术还是西方艺术,红线女都能够始终坚持以我为主,通过大胆地吸收与变革,达到创新与传统的和谐统一,最终成为粤剧中浑然一体的组成,体现出她作为一个天才艺术家非常成熟的一面。
”
一代又一代“红迷”的形成,正可以看做是对红线女艺术魅力的充分认可。其中包括很多香港艺人也是红粉。
另外,“红线女心系家乡,为家乡的碉楼申遗作出了贡献!”开平市政府原新闻办主任方悦进对记者说。“那时候,是开平碉楼冲击世界文化遗产的关键时刻,2007年6月13日,已经80岁的红线女回到了家乡,为家乡人民打气!
About me
能力秀主页: http://wm23.cn/aaake
梧桐子主页: http://www.wutongzi.com/uc/23461910.html
标题秀主页: http://www.wm23.cn/superTitleShow/15A/132483.html
微博主页: http://weibo.com/kewenze
2015能力秀互粉学习交流Q群:295851439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