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中二子 名享高原
史荻洲,字胜书,清朝贵州黔西州(今黔西县)人。清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与黔西诗人、书法家张琚结“桐荫诗社”。十五年(公元1835年)中举人。他与清镇诗人戴粟珍(号禾庄)同为黔西知州、著名诗人吴嵩梁之学生,二人结下终身情谊,不仅诗赋文章出类拔萃,而且情同手足,二人同赴京城谋职,同到吉林大安从政。当地称诗者,赞誉戴、史二人“才名不相上下,交情亦最深”。后来荻洲客死辽宁,粟珍安葬荻洲后,每岁必以荻洲名义为荻洲之母致书奉遗金,及至史母仙逝时也不知儿子已死。这种至深至厚的情谊至今传为美谈。史、戴的诗,曾载于都中,后刊于黔。史荻洲著有诗集《秋灯画荻诗抄》。 据记载,史胜书与清镇戴禾庄共同求学于黔西州名儒拔贡、曾著《一树梅花书屋诗抄》的杨春谷门下,由于两人爱好相同,勤学苦练,诗才较为显着,杨春谷非常高兴,把两人平时佳作汇于一册,名曰《黔中二子诗抄》问世。
史荻洲家乡洪水山青水秀,历来是黔西州内比较出人才的地方,从洪水河的上游起,就出现了许多的文化人物。如宋家沟的宋家,清未就出了举人、秀才及富翁,民国时还出留学生宋德洋等,现在还遗有古墓花坟,建于咸丰三年(一八五三年)。墓裙三层,料石垒砌,浮雕芦笙舞蹈、元宵观灯、飞禽走兽、花鸟虫鱼等七十二幅图案,极富民族特色。而在另一条河蔡家河中游又出现了高氏家族,高氏家族历来重视文化教育,不但育出了官封一品的高氏夫人(其夫为黔西隐者坝人,清兵部尚书李世杰),还育出了一位武进士,三位举人,十多位贡生秀才。
特别是两河交汇处的大寨更是人才辈出,光史氏家族就有四十八人获得功名,史胜书(号获洲)、史守藩、史守琦、史守珍等曾中举人,如此多的文化名人聚于此村,文化典故也非常多。
史胜书,虽仕途坎坷,但其诗才早已名播水西,其与黔西知州吴嵩良、遵义郑珍、清镇戴禾庄的唱和不少,显示了诗人高超的诗文艺术。其题《秋灯画荻图》更具孝行、文事同举之概,遵义郑珍、莫友芝等都题有和诗。其诗曰:孤儿灯下书,慈母手中线;母线积过百尺长,儿书诵过一百遍;慈母眼中泪,孤儿灯下书;儿书百遍诵已熟,母泪乱随酸欲枯;儿幼不识此心苦,问母何如泪如雨;母言儿父学未就,痉恨泉下目不瞑;遗言千卷皆手泽,继志望儿成微名;儿闻母言谓容易,儿到他年能及第;儿能养母身,当破今霄涕;母闻儿言久,拭泪重酸辛;儿读父书倘有就,忍饥饲儿当甘心;灯尽书完索所哺,韭粥无余只野芋;月上夜深傍母眠,天明抱书学堂去。
郑珍题黔西孝廉史荻洲《秋灯画荻图》:水东之禾水西荻,学古今黔并眉白;敬尔尊慈有义方,业成出自鬻纱力;画荻辛勤那可言,不待图穷泪横臆;平生我亦顽钝儿,家贫读书仰母慈;看此寒灯照秋卷,却忆当年庭下时;虫声满地月在牖,纺车鸣露经在手;以我三句两句书,累母四更五更守;长成无力慰苦心,头白待哺仁人林;莫似老荒只作稆,尔今才气猛如虎;往取将相寿贤母。
莫友芝《秋灯画荻图》为节母史杨氏并祝荻洲:母夜绩,儿读书;一灯小于莹,照此孀与孤;母绩渐盈筐,儿书亦成诵;卷中之泪泉下心,风霜三更守饥冻;母今白发儿青衿,往事低回有余痛;愿母节寿登期颐,愿儿养母须及时;画荻灰尽无人见,一疏请旌天下知。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