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黔中二妙

家乡区县: 贵州省黔西县

黔中二妙 水西闻名

       张琚,字子佩,清朝贵州黔西州(今黔西县)人。清朝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副榜。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与黔西杰出人才史荻洲结"桐荫诗社",曾任开泰(今贵州黎平)教谕。因受学使程恩泽赏识,随程赴湖南学政任所为幕僚。因屡试不第,遂绝意仕进,晚景潦倒。后主讲狮山、玉屏等书院。与郑珍交谊甚厚,时有诗文往返。被时人称为"黔中二妙"。工书法,书法兼学苏、黄、赵、米,自成一格,为士林推崇。他临摹当时著名书法家程恩泽之作,神形皆似,故程氏常让他为其代笔。一生写了许多诗,但多散佚,其友郑珍收集其诗辑印为《焚余草》一卷。郑珍子知同谓其父“所为友者,有子偲及弟芷升庭芝先生,黎伯庸兆勲舅氏,桐梓赵石知先生,黔西张子佩琚先生,自相往还,饮酒赋诗。真是屈指可数的莫逆之交。二人虽于仕途失意,仅在荔波县相继任训导,然俱为晚清一代诗文大家。《黔诗纪略后编》录其诗十六首。 张琚幼年进学,读书勤勉,喜博览,尤工诗文。道光五年(1828年)至省城参加乡试,以副榜中选。深得提学使兼主考官程恩泽的赏识,将其招入幕中,办理公私文书事务。程恩泽为当时国内知名学者,宋诗运动的领袖人物之一,张琚追随左右,深受影响。在此次乡试中,张琚结识了同时获选并与他一生成为知友的大学者、大诗人郑珍。他们常在一起谈论诗文,切磋学问,才智得以大增。在郑珍的眼里,张琚其人身材虽不为高大,却有着宽广的额头,方正的两腮,且目光富于神采,有射人之感。郑珍这样真切、生动地描写过张琚与人相处的特殊性格:“与人交,言语妁妁,洞示胸臆,意苟不屑,终日处或不及一词。”(郑珍《张子佩琚诗稿序》) 郑珍还特意记下了张琚说过的一句展示他胸抱、志趣的话:“富贵包裹中物,所不知者学耳。”道光六年(1826),程恩泽调湖南,任提学使,邀张琚同往。在此期间,他多受程的教益,他模仿、效法程的书法、文章神体毕肖,竟使他人难以识别。由于他表现出的过人才智,被时人惊叹为“黔中有人”。

      其遗诗入《黔西历代诗选》,其奢香驿诗曰:谁激诸罗变,贪边踞有功;君王自长策,女子亦英雄;九驿邮初置,三巴路已勇;夜郎今自小,不待问唐蒙。

      内庄吊古诗曰:慷慨中丞节,丹心照鬼方;过门曾走马,解绶不还乡;成败何须论,生灵实可伤;自今丛冢骨,遗恨失因粮。

从不在乎(2015-04-2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