亟待破解胡尹珍之迷

家乡区县: 贵州省正安县

继2010年7月县文广局组织人员赴洛阳、荆州探访尹珍求学踪迹之后,今年8月中旬,我县又组织相关人员赴尹珍任过刺史的湖北省荆州市,尹珍先后拜为老师的许慎的家乡河南省漯河市召陵区、应奉的家乡河南省项城市,开展了“千里寻师踪”的文化考察活动。在当地政协和文史部门的全力支持配合下,通过参观当地历史文化遗存,查阅当地文史资料,与当地文史专家座谈交流,初步探明了尹珍当年拜师求学的史实,获取了对《后汉书》、《华阳国志》等典籍载述的有力的佐证,从而理顺了相距数千里的尹珍文化、许慎文化、应奉文化这三个地域性特色文化的逻辑关系和内在联系,使三者成为了一个有机的文化体系,为三地联动打造地方文化品牌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和充分的条件。所以可以这样说,此次考察活动收到了预期的成效。

但是,从严谨的学术观点和治学态度而言,我们对尹珍的研究仍然显得十分的狭隘和肤浅。总体清点自明清以来逐步形成的关于尹珍文化的研究成果,不难发现大多仅局限于尹珍籍贯以及尹珍文化对后世的影响等一般性问题的探究,而对尹珍本人的生平事迹以及其精神思想的深刻内涵却缺乏较深层次的发掘和研究。固然,经历代学者的研究和考证,尹珍的籍贯问题已经通过先后两次从正安析置道真县、早年的《贵州名贤传》和近年的《贵州县名溯源》等多种形式作出了最具权威性的定论,即是“正安是尹珍的故里”,正安也因之获得了“贵州文化策源地”的美誉,由此关于尹珍的籍贯问题已无再作争论的必要。但是,由于尹珍生活的年代距今已近两千年之久,历史的烟尘掩埋过于厚重,尹珍留给我们的近乎就是一个虚空的概念,使得我们在研究、发掘和打造尹珍文化这一人无我有的地方文化品牌时,面临了诸多的难题,不少谜团亟待我们在不懈的探究中去破解。根据笔者多年来涉猎尹珍文化的积淀和体念,认为我们必须要与省内外专家一起,尽早破解关于尹珍的诸多未解之谜,才可能将尹珍文化真正打造成为内涵丰富、外延宽泛的形象丰满的的地方文化品牌,最终成为助推地方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强大的精神力量。

谜之一:尹珍求学的线路。

当时的正安尚属蛮夷之地,从这里到相距数千里之遥的洛阳,其行程之艰难可想而知。所以搞准尹珍当年北上的具体线路,对于我们真切地了解路途中的艰辛程度,进一步认识尹珍,体味其百折不挠的精神毅力,汲取其精神思想的丰富营养,无疑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关键性问题。然而,由于完全没有可供参考的史料记载,所以对尹珍北上的线路至今仍然只能靠推测。目前有两种具有一定代表性的观点可供研究者参考。

其一是我的看法。我认为尹珍是南下番禺后乘船北上的。因为在刘秀称帝之后,包括尹珍的先祖在内的牂牁郡的豪族大姓为了表示对东汉朝廷的拥护,曾组织了一个使团南下番禺乘船北上京都朝贡。使团之所以选定这条线路,我分析一定是相比完全走旱路北上要轻便快捷得多,同时也要安全得多。那么当尹珍定下北上求学的决心之后,在行程线路的问题上,一定会优先选择先辈们所走过的线路,更何况与其同行的仆人肯定很少,因此他绝对不会选择豺狼虎豹和绿林大盗随时出没的旱路的。

其二是重庆南川学者余飞的看法。他认为尹珍的行程路线应该是:由毋敛坝(即今正安县新州镇)出发,经古花、大有、马嘴(或者是合溪、小河)至南川,复经木凉、大观、土溪到太平场,出巴南区丰盛,至木洞水码头,然后登舟顺江而下,“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余飞说这是一条北上中原的捷径。

谜之二:尹珍授教的地区和范围。

尹珍一生中大多时间均致力于文化教育,其足迹遍及黔、渝、滇的不少县份,时至今日除了我县保存完好的“务本堂”及“尹珍墓”等遗迹之外,在本省的绥阳县、桐梓县、都匀市、独山县、印江县、道真县以及重庆市的南川区、綦江县、云南省的曲靖市、昭通市等地,都曾有过纪念尹珍的古建筑,并且这些地方均以尹珍为荣而自称“尹珍故里”,从而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尹珍故里”争夺战,足见历代人们对尹珍的尊崇和景仰。

但是我们打开地图不难看出,以上地方跨连几个省,相互之间或南或北、或东或西,跨度均在千里之遥,由此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认为:尹珍授教之处肯定远不止以上这些地方,实际情况极有可能还包括这一幅员范围内的另外的一些县份,只是这些县份曾有的相关文化遗迹被历史的烟尘早早地掩埋了,尹珍曾经在当地留下的影响就渐渐淡远了。

假如尹珍授教之地就真的仅仅只有以上几个地方,那么对《后汉书》、《华阳国志》中“南域始有学焉”,以及郑珍“凡牂牁旧县,无地不称先师”等权威性的说法,我们又当如何理解呢?按照辩证法的观点,任何事物的发展不具备一定的“量”的积累,就不可能达到一定的“度”。关于牂牁郡,我们已经知道它的幅员范围大致小于今天的贵州省,而对于“南域”所指我们则可以有多种理解,因为历代王朝均以中原为正统,而将边远地区一律视为“化外”鄙称“蛮夷”,故此“南域”要么特指西南地区即今天的川、渝、滇、黔,要么泛指整个长江以南。从范晔和常璩对尹珍首创之功和深远影响评定的本意,我个人偏向于后一种理解,认为郑珍的评说似乎狭隘了一些,因为尹珍曾经到过的云南、重庆等地方,历史上本来就不属于牂牁郡辖地,而且尹珍到过的独山县一带,本就与广西交界,所以很难否认他也曾涉足过广西的不少地方,再则当时的两广及越南一带均为蛮夷之地是不争的事实,其后的文明进程也定然直接或间接地承受了尹珍精神思想的深远影响。由此而论,我们对尹珍授教到过的地方和范围,还不能根据仅有的相关遗存就轻易下结论,而是要进行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发掘和研究,才能尽最大可能地还原尹珍的生平业绩。

另外,还有一条线索可供探寻。应奉因先后两次平定武陵蛮叛乱之功,被朝廷擢升为司隶校尉,他命官府郡国报送前人像赞,并指定由其子应劭连缀报送名录,将像赞穿插其中,编纂成《状人纪》。应劭受父亲影响,不仅能征善战官至泰山太守、军谋校尉,而且还是一位博古通今的大学人,有《中汉辑序》、《风俗通义》、《集解汉书音义》等著述留传后世。应奉与尹珍有师生情缘,其时尹珍去世也不太久,而且尹珍任过荆州刺史,完全具备录入条件,故而应奉是不可能将其漏录的。如果还能查找到《状人纪》,或许会有大的收获。

谜之三:尹珍的生平年表。

依据现有的资料,我们可以给尹珍列出下面这样一个生平年表:

公元79年(章帝建初四年),尹珍出生于牂牁郡毋敛坝;

公元99年(和帝永元十一年),20岁的尹珍到京师洛阳拜著名儒学大师、经学家许慎为师,潜心学习八年之久;

公元107年(安帝永初元年),尹珍返回家乡“手建草堂三楹”,设馆教学,首开南域文化教育先河;

公元153年(桓帝永兴元年),学者应奉任武陵郡太守,尹珍慕名前往拜师学习图纬;

公元?年,尹珍应诏出仕,先任尚书丞郎,后任荆州刺史;

公元?年,尹珍辞官回乡,将原学馆改名为“务本堂”,矢志教书育人;

公元162年(桓帝延熹五年),尹珍病逝,葬于务本堂后,卒年84岁。

从上面这个列表不难看出,尹珍84年的人生轨迹中,居然有三分之二完全是空白,而这大段的空白恰恰是他四处游历授教和出仕为官这两个处于他一生中最为重要的时段,使得我们根本无法了解他在这两个重要阶段中的活动和经历,而这恰恰又是要还原他生平业绩最不可缺失的关键内容。另外,就此列表而言,至少有两个不合情理的地方,一是尹珍拜应奉为师学习图纬时,已经是74岁高龄的老人,其身体状况还能经受千里跋涉之苦吗?单就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和平均寿命的局限,的确让人难以置信;二是他出仕为官是在拜应奉为师之后呢,还是应该在之前?假如是在之后,作为临近80岁的老人居然会应诏为官,不仅受身体状况的制约而难成事实,而且还有悖于他年轻时就立下的志向和追求。

谜之四:尹珍后人的去向。

据《汉书·食货志》、《后汉书·西南夷列传》载述,尹珍的先祖与龙、傅、董等家族早在西汉初期就是中原“豪族大姓”,汉武帝时大将军卫青开发南疆,为了“实边”、“保境”而“募豪民田西南夷”,这些豪族大姓因而成为郡县官吏权势者,并拥有自己的地盘和“夷汉部曲”(即军队)。他们坚决维护汉王朝的统治,曾在反对王莽篡权和公孙述割据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所以在刘秀称帝后他们共同赴京朝贡表示归附,受到了朝廷的封赏。由此而知,尹姓自汉武帝时期直至尹珍问世的200多年间,应该一直是权倾一方的名门望族,人丁也必然特别兴旺发达,及至尹珍功成名就之后,尹氏定然更加兴旺。但是令人不解的是,相关典籍对尹珍后人的情况全无记述,作为其故里的正安县新洲镇今天完全没有尹姓人家,正安县境内仅土坪镇林溪河有几十户尹姓,但查其家谱系清朝初年由外省迁入。那么,曾经兴旺发达近300年的一个庞大家族是怎样在这个地方销声匿迹的呢?这的确是一个难解的千古之谜。假如要推测其中的原因,无外乎有两种可能,一是因为战乱,但其后真正发生在这里的战争应该说是极少的,比如尹珍去世二十多年后爆发的“黄巾大起义”,其主战场是在长江以北,之后的诸葛亮“七擒孟获”主要是在云南,随后的千多年时间这里也无大的战乱的记载,所以尹姓因战祸而消失的可能性不大;二是自然迁徙,个人认为这个推测较为客观。这里有一个可比照的实例,即尹珍的第二位老师应奉的家乡在河南省项城市的南顿上头村,应氏在西汉后期直至两晋的300多年间,达官显贵、文才巨子辈出不穷,是当时中原地区为数不多的豪族大姓,可是经过其后一千多年的沧桑迭变,其后人不断迁徙他乡,现今仍留在南顿上头村的应氏后裔仅有40来人。这种现象的存在,我认为是符合人类生存发展及迭变的自然规律的。由此我想到我省的文史权威陈福桐老先生曾经特地给了我一份经他多年考证而得的《尹氏名人录》,其中在尹珍之后的就有尹赏,为长安令,后迁执金吾;尹敏,博通经籍;尹勤,为司空,封福亭侯;尹勋,三迁邯郸令,五迁尚书令,封都乡侯,拜大司农;尹立,为京兆尹;尹翁,东海太守。从这份名录来看,在尹珍之后的较长一个时期,尹氏在历朝历代均有达官显贵,足见其族势之强旺和绵长,虽然不敢断定他们均是尹珍的嫡传后裔,但也不敢否定其中就有他的同宗同族,而且就从现在来看尹氏仍是小姓,当时属于同宗甚至嫡传的可能性是完全有的。这当然要做大量的探究。陈福桐老先生还告诉我,现今尹姓最集中的地方有四川省铜梁县的尹家市、山东省高城县的尹家集、河南省舞阳县的尹集,假如实地考察一下,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神游太虚(2015-04-2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