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政和——桑梓情

家乡区县: 延平区

闽地山城政和,民风淳朴,人杰地灵。其悠悠青山绿水哺育了众多志士名人,有宋朝忧国忧民的太学生陈朝老,和授教东宫的龙图阁直学士邵知柔,明代秉公执法的刑部右侍郎吴廷用,和居官清廉的户部主事陈垣等。此外,更有一位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历史名人与政和结下了不解之缘,那就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公元1123年,北宋朝廷给政和派来了一名县尉,他就是世人称为韦斋先生的朱熹之父朱松。他携带娇妻,连同父母和胞弟跋山涉水,一路风尘来到政和。于是,影响深远的朱子理学便与僻隘古朴的政和愉悦邂逅,且有了一段难分难解的桑梓之情。

若说尤溪是朱子之诞生地,武夷、建阳是其学教与寓居地。那么,政和则是其孕育及陶薰之地,“孕于政和,生于尤溪”便是这一形容的最好写照。2008年,世界朱氏联合会长朱祥南到政和云根书院考察,撰写“朱子孕育地”的题词,认同政和在朱子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婺源县志·朱子世家》记载,朱熹的祖辈朱古寮迁居婺源,为婺源朱氏之祖。其资产殷实,到了朱熹的祖父朱森、父亲朱松时,家境已经衰落。故当其祖父过世时,因贫而不能扶灵归葬婺源故里,于是朱松就把父亲朱森葬在了政和的护国寺。

政和护国寺本就是座清新幽静的古刹,朱森这位满腹经纶的老儒仕,葬于这一寺院后,更为之凭添了不少灵气。朱森早在游历政和山水时,就被护国寺的幽静与祥和深深吸引。他选在苍松翠竹,峰峦叠嶂的风林村护国寺边清居,并常邀当地儒生在此谈经论道,传授理学。朱森曾屡屡告诫朱松兄弟说:“政邑山明水秀,风光如画,只可惜地域僻隘,教学荒疏,尔等要涵儒教泽,以开化邑人子弟,使之成为名贤诞毓之乡。”宣和三年,朱森病故,朱松没有选择把他父亲的灵柩运回婺源老家安葬,而是将其葬在了护国寺旁边。因为,宣和年间已是北宋的末期,那时正好发生了一个历史的大事件,就是方腊起义,路途不平安,灵柩没有办法运走,只好就地安葬。此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古人比较相信地理方舆学,护国寺所处的山叫莲花峰。站在高处远眺,每座山峰连绵起伏,像莲花的花瓣。据县志祥异篇载:朱森停柩于护国寺时,一夜,朱松梦见紫藤联合,术者日:此元武神披发断剑形也。左七星旗足龟蛇,而笔架山横案,当生元圣素王。后韦斋尉尤溪生文公,其面有痣如北斗,是为征应云。按照这个方士的说法,除了莲花峰以外,山的左面形似是七星旗,所处的脚下山头酷象龟蛇,对面的山峰的俨然是笔架山。于是,朱松就选择了莲花的正中心安葬其父。

护国寺边的朱森墓由鹅卵石铺就,四围合抱如扇形,极为壮观。墓中央是一块碑,正对笔架峰,墓碑上的字体有些斑驳,但几个厚重有力的楷书依稀可见:“宋承事郎朱公墓”,朱森死后被追赠为宋承事郎。政和人民感其涵儒教泽以使邑民屡有致仕升迁,故称风林为先贤过化之地,取名为启贤乡。政和在此前出了两个进士。自从朱松创办了云根书院和星溪书院后,又出了七个进士,明、清又出了八个。明成化年间,在福建提学周孟中倡议,由邑民王窗捐资在护国寺旁重修朱森墓,同时建启贤祠三楹,由巡抚都御史高明公亲笔提写墓碑和祠匾。周孟中作启贤祠记,赞颂王窗的义举。都御史高公檄传政和县令,每年在启贤祠为朱森举行春秋祀典,并令护国寺僧永远看守坟、祠。

护国寺对朱熹影响极大,成年后回政和扫墓时,多次同政和儒学前辈及云根书院学子讲诗谈文,论道说志。还时常留宿护国寺,写下了《十月朔旦怀先陇作》。诗末“封茔谅久安,千里一歔欷。持身慕前烈,衔训倘在斯。”表达了朱熹发奋勤学的壮志以及其对政和的深深眷恋之情。

政和自古山明水秀,风光如画,有山峻、石怪、林秀、水清的风景名胜的佛子山、有道教琅环福地的洞宫山和奖山八景等。但由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以致经济文化滞后,人才寥落。朱松到政和后,为官清廉,兴利除弊,治理有方,民赖以安,尤其兴办教育,政绩显著,在任期间先后创办了云根书院和星溪书院。两座书院延师以训邑人子弟,开政和教育之先河,特别是惠及一般平民百姓子弟;韦斋先生发挥自己知识渊博的特长,亲自授课,讲授正统的儒学及治国修身之道;着眼于人才培养,打好少年基础,朱熹就是一个最为显著的代表。

朱熹的启蒙肇始于云根书院,其成才的基础也在云根书院。朱熹幼年常随父母留宿书院就读,朱松回政和为母亲守孝三年,朱熹均在云根书院读书,汲取其父创办的云根书院之灵气。朱熹的名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虽然不是直抒政和,但却未尝不是朱熹感恩心情的另一真实流露!

朱松创办的两座书院现仅存云根书院,且历经沧桑,从宋至清以来进行过6次重建、扩建和修葺,最后毁于清朝末年。现存云根书院伫立于政和城南青龙山上,是其第七次易址重建。书院视野开阔,环境幽静,采取仿宋建筑风格,格调高雅,古香古色,院落内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塘边的柳树、青山、蓝天和白云倒影在水波如镜的“半亩方塘”中呈现不同的形态,演绎着“实”与“空”的变幻。

除祖父朱森外,朱熹的叔叔朱柽也安葬在政和。此外,其祖母程氏夫人,则葬在政和富美村的铁炉岭。以故朱熹及其后人常到政和扫墓。正是在这种剪不断的情缘牵扯下,朱熹的后裔最终有两支在政和繁衍,生生不息。据民国《政和县志》卷三十五《杂录》记载:“朱文公三子在之三世孙介,以省祠墓来政,因避乱寓西里之朱厝楼,转迁进坑居焉,遂成村落。政邑之有朱姓自介始也。”朱介到政和扫墓后,便留在政和杨源乡进坑村,这便是政和朱氏后裔的主要一支。进坑村的朱氏宗祠建于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供朱森、朱松及朱熹以下历代祖妣牌位。《朱氏宗谱》全文收录朱熹所撰的《婺源茶院朱氏世谱序》,还收入清代及民国谱序的《朱氏源流考》。这个祠堂的祖牌位虽在文革“批林批孔批朱熹”时被砸,但由于该村村民百分之九十九是朱姓,经竭力保护下,目前仍保存下了“宋承事郎朱森公程氏婆之位”、“微国公朱松祝氏婆之位”“后圣朱文公刘氏婆之位”等牌位。据村里老人言,在解放前直至建国初期,每逢古历九月十五日(朱熹的生日)举行庙会时,都要演戏,喧闹三天三夜。朱熹后裔的另一支是清朝的嘉庆年间,他们是从广东迁移到政和的星溪乡东峰村,这一支源自朱熹第二儿子朱埜。所以,现在政和的朱氏后裔便有好几百人。

朱子三代在政和留下了一份浓浓的桑梓之情,“归去来兮岁欲穷,此身天地一宾鸿。明朝等是天涯客,家在大江东复东。”朱松的一首《将还政和》便是朱子三代与政和难分难解的桑梓情缘最真实的写照。如今,朱子先贤早已逝去,但其理学精神却在依旧放光。在政和,以朱子为代表的众多先贤先辈如今仍深受后人所敬仰。作为当代的政和人,在引以为傲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去传承,去创造,让其与新时代和谐交融,使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转生成为科学的现代文化精神。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辱没先辈先贤的遗志传承,真正撑起属于这个时代的精神家园。

踏忆(2015-04-2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