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首五言诗作情深意切,一经面世,立刻广为传诵,引起古今无数读者的共鸣,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它以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比兴,歌颂了母爱的伟大和永恒,表达了诗人炽烈的赤子情意,抒尽了跨越时空、纯朴美好的人间母子情。1990年代,香港举办“最受欢迎的唐诗”推选活动,此诗以最高票数名列榜首,被誉为“中华第一诗”,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世界各国推荐为学生的优秀读物。
这首堪称人类讴歌母亲的纪念碑式作品的《游子吟》诞生在溧阳,是苦吟诗人孟郊任溧阳县尉期间所作,此诗原有作者自注“迎母溧上作”,“溧上”就是溧水之北的“溧阳”。 溧阳(今江苏省溧阳市)是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江南古县。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始建县制,三国、两晋、南北朝期间先后改名为永平、永世、平陵县,自唐朝至今延称溧阳,元、明时期,溧阳曾升为溧州、溧阳府、溧阳路、溧阳州。
孟郊是中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也是一位不得志的寒酸诗人,一生坎坷,仕途不顺。唐贞元七年(791年),41岁的孟郊在母亲裴氏的鼓励下,参加乡贡考试,中贡士,次年赴长安应试进士不中,贞元九年再应试又不中,贞元十二年第三次赴考,始中进士,孟郊欣喜若狂,写有《登科后》一诗:“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日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他踌躇满志,准备施展才华、为民办事、报效朝廷,然而,在苦等4年之后,50岁的孟郊才被吏部选为溧阳县尉(相当于公安局长)。进士及第与九品小官的不相称,实在使孟郊大出意料又难以接受:“青云不我与,白首方选书。”后在韩愈的劝说下才走马上任。
孟郊在溧阳任职五年,虽然在政治上不得志,却爱上了溧阳的山山水水,在这里饱读诗书,苦吟诗句,流连忘返。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