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明史》中的《列传》第35章就知道,解缙是一个有非凡禀赋的人。他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聪颖绝伦,5岁时应口成诵,7岁能属文,赋诗有老成语。10岁日诵数千言,终身不忘。13岁读《四书》《五经》,贯穿其义理,老成不能难也。19岁参加江西乡试,名列榜首。1388年,与兄长解伦、姐夫黄金华一起中进士,世称“一门三进士”。
解缙有治国安邦之才。他年少入仕,以才学很快博得了皇帝的喜爱。一日,朱元璋对解缙说:“朕与尔义则君臣,恩犹父子,当知无不言”。当天,解缙就呈上了洋洋万言的《大庖西封事》,从刑罚、礼仪、选才、国防等方面阐述了治国之策。朱元璋看后连称“奇才”,赞扬他有经邦济世之才、治国平天下之谋。不久,解缙又呈上了《太平十策》,进一步阐述了自己的主张。
解缙是一个不畏权贵、嫉恶如仇的人。他遇事不绕行,敢于针砭弊政,弹劾奸妄小人。刚入仕时,解缙曾指责兵部僚属玩忽职守,并被贬为江西道监察御史。韩国公李善长被朱元璋治罪处死后,解缙又代别人上疏为李善长辩冤。他还上疏历陈都御史袁泰贪脏枉法,陷害忠良。袁泰虽被处罚,但对解缙却怀恨在心。1391年,朱元璋以“大器晚成”为由,将解缙谴回吉水。八年后,他进京为朱元璋奔丧,惠帝却听信袁泰的谗言,以“违诏旨”罪将解缙降为河州(兰州)卫吏。
解缙以坚毅刚正谱写了一曲悲壮人生之歌。他时而得宠被升迁,时而失宠被贬谪。1404年,解缙升为翰林大学士兼右春坊大学士,这是他仕途最得意之时,朱棣也对大臣说:“天下不可一日无我,我则不可一日少解缙。”但是,皇帝的宠爱改变不了他坚毅刚正的气节。1405年,朱棣想立次子高煦为太子,特召解缙磋商此事。解缙不但不顺杆爬,反直言道:“立子为长,古来如此。”“若弃之立次,必兴争端。”见朱棣犹豫不决,又进言恳谏。高煦虽然未被立为太子,对解缙却是深恨不已。解缙见高煦常存夺嫡之心,又上奏:“是启争也,不可!”朱棣认为这是离间他们的父子关系,对解缙很有意见。不久,高煦嫁祸解缙“泄禁中语”,后又被人诬为“廷试阅卷不公”,于是朱棣将解缙贬至交趾(越南)。1410年,解缙进京奏事,因朱棣此征,所以只好晋谒太子而返。高煦又乘机进谗言,说是“私觐太子,无人臣礼”,朱棣为此震怒。解缙返回时看到赣江两岸旱情严重,又上疏请凿赣江引水灌田,朱棣接到奏疏后更怒,下诏将解缙逮捕入狱。1415年,锦衣卫纪纲设计,将解缙灌醉后活埋于雪中而死,时年47岁。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