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年味之煎堆

家乡区县: 梅州市梅县区

  距离除夕夜的前十几天,客家乡村,都有这么一个永恒不变的主题,那就是家家户户都在做煎堆,人们用米粉捏成长条、椭圆、圆等形状,然后放在滚烫的油锅里炸,一阵香甜味四溢。 在我市,煎堆,又被称为油果。煎堆吃起来香甜、清脆,所以十分受大人、小孩的欢迎。腊月二十以后,勤奋的客家妇女准备好糯米,再将糯米浸一天一夜,第二天早起把它捞起,将水滴干即可到碾米房碾成米粉,时代的进步,减轻本该去石碓间舂米的辛劳。米粉碾好后,就开始做煎堆。煎堆的种类很多,有椭圆的油果、圆的大只果、条状的麻条、薄薄的粉皮。做煎堆可是几近全家出动的活,从揉的、捏的、拧的、切的,各自分工,相互配合。在所有制作的活当中,油果制作比较简便,先将糯米碾成粉,每斗糯米大约配2.5斤黄糖。将糖煮成糖液与糯米粉搓均匀,搓越久越松软,搓成粉团后再捏成一个个状似乒乓球大小的粉团,表面粘上白芝麻,再放进油锅中炸,炸成深红色即可起锅。而制作最难的则是大只果和粉皮,大只果有点类似油果,不同的是它里面酿有馅,捏大只果虽然不是高技术的活,但却是有难度的活,毕竟在油炸的过程,假如里面的馅没有捏到天衣无缝,炸的时候就会肚皮开花,使得油锅里的油变得浑浊并难以重复使用。而粉皮难就难在它得提前挑个天气晴朗的日子,然后在一个大盘上将和稀的米粉薄薄浇上一层,再放到锅里蒸。待几分钟后,将盘子里凝固的粉皮掀下来,在竹竿上风干。粉皮风干后,待到做煎堆的日子,将粉皮放在锅里油炸。 寻香而来,记者来到正在做煎堆的王婶家中。刚一进门,就看到王婶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一边聊天,一边做油果。只见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忙碌,在竹盖上、木案板上躺着已经捏好了许多大小不一的油果。再看看王婶拿出刚晒好不久的粉皮,有粉的、黄的、白的,造型、色彩都很独特。“这黄的和红的粉皮真漂亮,是什么做的?”听到记者的好奇,王婶告诉记者,“粉红色,是在和面的水中加入了食用红曲。这些黄色的面其实是从山上采摘下来的一种黄色果子,把黄色果子晒干,煮熟以后就成黄色的水,再放入面中,再揉均匀。”看竹盖上放着捏好的油果越来越多,王婶往锅里加油、点火。一会,油热了,开始炸油果了。只见形状不一的油果一进锅就带着吱吱叭叭的响声滚动起来,厨房里弥漫着油果的香味!油果出锅了,大家全都围上来了,争着品尝自己做的油果子。 吃着酥脆的油果,让王婶一家人想起了过去过年的日子。王婶说:“以前我们还小的时候,生活条件和现在是一个天一个地,那时过年,能穿上新衣服,吃上炸油果、猪肉就算是最高兴的事情。现在,餐餐都是猪肉、鱼肉,吃得跟过年一样,大家对于过年的渴望也就没那么深了。虽然煎堆在市场上也有得买,但是做做煎堆,回忆一下过去,更重要的是能让大家想起以前吃油果盼新年的日子。” 香喷喷的煎堆让人不断遥想,在那热气腾腾的餐桌上,金黄金黄的块块煎堆,醒目亮丽,煎堆的甜,特别的香甜,配上酿好的甜蜜蜜的娘酒,甜甜蜜蜜间谈笑风生,你拘我礼,你来我往,一幅客家人热情纯朴的风俗画款款而来,从古至今,令人难舍,这或许也是煎堆让客家人难已舍弃的一种回忆。

陌城(2015-04-2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