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宜春市

家乡区县: 江西省丰城市

宜春

春市位于江西省西北部,自汉代开始建县,迄今有2200多年的历史,辖樟树、丰城、高安、上高、万载、宜丰、铜鼓、奉新、靖安、袁州三市六县一区,总面积1.8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540万,绝大多数为汉族江右民系,使用赣语。境内以丘陵、山地为主,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素有“山明水秀,土沃泉甘,其气如春,四时咸宜”之称。东境与南昌市接界,东南与抚州市为邻,南陲与吉安市及新余市毗连,西南与萍乡市接壤,西北与湖南省的长沙市及岳阳市交界,北域与九江市相邻。境内东西长约222.75千米,南北宽约174千米。

历史沿革

秦分天下为36郡,宜春市的区域范围隶属九江郡。

汉代属豫章郡(治所在今南昌)。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刘邦遣大将陈婴平定江南(旧说平江南者为灌婴,据宋人赵与时考证,平江南者为堂邑侯陈婴,非颍阴侯灌婴)。汉高祖六年(前201年),令天下郡邑皆筑城。于是两座新城出现于今宜春市境内。一为宜春,一为建成。宜春之名源于城西美泉,以其"夏冷冬暖,莹媚如春,饮之宜人"而得名。建成之名,以其"创建城邑"故名(成、城二字古代通用)。初设时的宜春县管辖今袁河流域城区,包括今袁州区、新余市、萍乡市一部和樟树市一部。西汉元光六年(前129年),汉武帝封长沙定王刘发之子刘成为宜春侯,元朔二年(前127年),又封刘成兄弟刘拾为建成侯。刘成于宜春城中筑宜春台,刘拾亦在建成城东南二里筑金沙台,均为一方名胜。今金沙台已废,宜春台尚存。元鼎二年(前115年),刘拾免,建成侯国除。元鼎五年(前112年),刘成免,宜春侯国除。

三国吴宝鼎二年(267年),置安成郡,宜春一带,为安成郡辖地。晋太康元年(280年),晋武帝司马炎灭吴,以宜春之名与宣穆皇太后张春华(司马炎祖母,司马懿之妻)同名,为避讳,改宜春为宜阳。

隋初,废郡置州,隋开皇十一年(591年)置袁州(治所在宜春县)。其时,今袁州区及樟树市西部为袁州所辖,樟树市东部为吉州所辖,丰城市为抚州所辖,其余诸县及樟树市以北均为洪州所辖。隋炀帝大业初,改州为郡。洪州复为豫章郡,吉州复为庐陵郡,袁州改为宜春郡。

行政区划

截至2014年,宜春市辖1区(袁州区),6县(靖安、奉新、上高、宜丰、铜鼓、万载),代管3个县级市(樟树、丰城、高安)。市人民政府驻袁州区。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宜春市位于江西省西北部,地处东经113°54′-116°27′,北纬27°33′-29°06′之间。东境与南昌市接界,东南与抚州市为邻,南陲与吉安市及新余市毗连,西南与萍乡市接壤,西北与湖南省的长沙市及岳阳市交界,北域与九江市相邻。境内东西长约222.75千米,南北宽约174千米。宜春市面积18680.42平方千米,占江西省总面积11.20%。

气候 

市境处于偏低纬度,具有亚热带湿润气候特点。春季虽天气易变,但回暖较早,春夏之交湿润多雨,夏秋间晴热干燥,冬季阴冷,但霜冻期短。四季比较分明,春秋季短而夏冬季长。总的来说,宜春市气候温暖,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

地形 

宜春地处赣西北山区向赣抚平原过渡地带,地形复杂多样,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境内海拔最高点1794.3米,在靖安九岭尖;最低点海拔18米,在丰城药湖。境内山地、丘陵和平原兼有。山地占总面积35.46%;丘陵占39.05%;平原占25.49%。市东南部属赣抚中游河谷阶地与丘陵区。境内河流、丘陵相错,地势波状起伏,坡度比较平缓。其余均属赣西北中低山与丘陵区。市内岭谷相间排列。北部九岭山脉地势峻峭,海拔多在1000米以上。以南则是多呈波状起伏的丘陵盆地。在山丘之间,有潦河、锦江、袁水等河流贯穿其中,河流两侧发育着宽窄不一的多级河谷阶地。西北山区蕴藏着丰富的森林、水力资源,河谷地带则以粮食和经济作物为盛。

河流 

宜春市境内的河流基本属鄱阳湖水系,主要是赣江、赣江支流与修水支流。赣江自西南向东北,流经市境东部樟树、丰城两市。境内长76千米,纳袁水、肖江、锦江等支流。鄱阳湖水系占宜春市总流域面积98.4%。此外,袁州、万载尚有湘江支流渌水的流域面积182平方千米。

袁水发源于萍乡境内武功山北麓,流经宜春市、新余市,在樟树张家山汇入赣江,全长279千米,多年平均流量187立方米/秒,天然落差1129米。境内流域面积2416.6平方千米,占该河总流域面积39.38%。袁水在宜春市城区内,流水清澈,两岸风景秀丽,故又名秀江。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宜春市位于江西省西北部,地处东经113°54′-116°27′,北纬27°33′-29°06′之间。东境与南昌市接界,东南与抚州市为邻,南陲与吉安市及新余市毗连,西南与萍乡市接壤,西北与湖南省的长沙市及岳阳市交界,北域与九江市相邻。境内东西长约222.75千米,南北宽约174千米。宜春市面积18680.42平方千米,占江西省总面积11.20%。

气候 

市境处于偏低纬度,具有亚热带湿润气候特点。春季虽天气易变,但回暖较早,春夏之交湿润多雨,夏秋间晴热干燥,冬季阴冷,但霜冻期短。四季比较分明,春秋季短而夏冬季长。总的来说,宜春市气候温暖,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

地形

宜春地处赣西北山区向赣抚平原过渡地带,地形复杂多样,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境内海拔最高点1794.3米,在靖安九岭尖;最低点海拔18米,在丰城药湖。境内山地、丘陵和平原兼有。山地占总面积35.46%;丘陵占39.05%;平原占25.49%。市东南部属赣抚中游河谷阶地与丘陵区。境内河流、丘陵相错,地势波状起伏,坡度比较平缓。其余均属赣西北中低山与丘陵区。市内岭谷相间排列。北部九岭山脉地势峻峭,海拔多在1000米以上。以南则是多呈波状起伏的丘陵盆地。在山丘之间,有潦河、锦江、袁水等河流贯穿其中,河流两侧发育着宽窄不一的多级河谷阶地。西北山区蕴藏着丰富的森林、水力资源,河谷地带则以粮食和经济作物为盛。

河流 

宜春市境内的河流基本属鄱阳湖水系,主要是赣江、赣江支流与修水支流。赣江自西南向东北,流经市境东部樟树、丰城两市。境内长76千米,纳袁水、肖江、锦江等支流。鄱阳湖水系占宜春市总流域面积98.4%。此外,袁州、万载尚有湘江支流渌水的流域面积182平方千米。

袁水发源于萍乡境内武功山北麓,流经宜春市、新余市,在樟树张家山汇入赣江,全长279千米,多年平均流量187立方米/秒,天然落差1129米。境内流域面积2416.6平方千米,占该河总流域面积39.38%。袁水在宜春市城区内,流水清澈,两岸风景秀丽,故又名秀江。

水资源 

市内水资源十分丰富,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达182.51亿立方米。宜春市三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77.34亿立方米。

地表水资源地表水资源来自降水,宜春市多年平均降水总量311.87亿立方米,平均降水量在1670.4毫米左右,2001至2003年天然年径流分别为:138.10、211.80、178.39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79.24亿立方米。

地下水资源市地下水资源丰富,宜春市多年平均地下水(浅层)资源量为49.60亿立方米,平均地下水基流模数为26.57万立方米/年平方千米。市内地下水包括平原、山丘等类型。古时候宜春就因县侧有泉"莹媚如春,饮之宜人"而得名。宜春又是江西省地下热水及矿水分布较密地区之一。比较著名的有:袁州区的温汤温泉、奉新县的九仙汤温泉、靖安县的东源温泉、铜鼓县的汤里温泉和温塘温泉等。袁州区温汤温泉,水温达68℃-72℃,流量为10升/秒,闻名遐迩。铜鼓县大塅汤里温泉属镭水温泉,可作医疗矿水。

舒三(2015-04-2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