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欢乐和爱撒向人间
------记刘秀和他的家庭艺术团
随州人都知道“刘秀艺术团”的团长叫刘秀,其实刘秀原来的真实姓名叫刘齐峰,刘秀原是他的艺名。十几年来,随着刘秀艺术团的名气越来越大,大家都知道刘秀艺术团的团长叫刘秀,习惯成自然,以致连他都忘了自己原来的名字,再后来,刘齐峰顺从“民意”,更名为刘秀。
刘秀艺术团闻名随州,团长刘秀更是随州闻名。
这不仅仅是因为从大到随州城的庆典仪式,小到乡村百姓寿庆嫁娶,红白喜事,大多少不了他们的身影;也不仅仅是刘秀带领的刘秀艺术团,是随州少有的“家庭艺术团”,而是十几年间,刘秀和他的艺术团表演的吹拉弹唱跳、变脸吐火、自编小品等精彩节目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和欢迎;更是团长刘秀坚持艺术源自生活,不懈地自编自导出百姓喜闻乐见的原创精彩小品,和他坚持帮贫扶困,走到哪里就把爱撒向哪里的高贵品质,而深受人们的赞许和敬重。刘秀和他的艺术团不仅在随州家喻户晓,在外省市同样名气不小,十几个春秋里,他们四处“巡演”,经常被邀请到安微、河南、湖南、湖北等三十多个大中城市,参加开业、促销、庆典和慰问演出,受到当地群众的欢迎。在刘秀的带领下,“刘秀艺术团”已成为一道响亮的“金子招牌”。
下岗再创业,和家人草创家庭乐队——刘秀乐队
刘秀祖籍枣阳,他的爷爷和父母都在文艺战线上工作了一辈子,父亲原在枣阳剧团,经常扮演李玉和、雷刚等角色。1979年洪山县办剧团的时候,他们举家搬迁到随州洪山县。受家庭的熏陶,从小爱好音乐的他,也在16岁那年考上了洪山剧团,可好景不长,乡镇剧团经济不景气,不久就解散了。之后他和妹妹又考上了随州花鼓剧团。那时候朋友劝他说,一个男孩子搞这个行业估计到时候连个媳妇都难找,后来他就通过各种途径来到粮食部门工作。也许是命运弄人,没想到工作几年后,粮食单位也不景气,他下岗了。
1996年,下岗在家的刘秀苦苦思索今后的出路,这时,心底对音乐的热爱和追求被重新点燃,他萌生了做回老本行的念头。正好那时候父母也退休了,弟弟工作的齿轮厂效益也不好,妹妹在花鼓剧团的收入也一般,一家人就达成共识,组建家庭乐队。当初一家人为乐队起名字时,想到因为是一家人组办的,父亲的名字又属于“秀”字派,他们祖籍枣阳也有个老祖先叫刘秀,就这样,“刘秀乐队”应运而生,5口之家的家庭乐队正式成立。因为他们个个都是科班出身,每人都有特长,组建没几天,就有一家请他们的乐队为其父亲祝寿表演。由于有乐队祝寿助兴,当天到场的客人情绪都很高涨,寿星老因乐队表演也非常高兴,过了生平最开心的生日。消息传出后,很多市民遇到红白喜事,都请刘秀他们前去表演。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乐队的名声不胫而走。
做出了名气,乐队更名为刘秀艺术团
1998年,短短两年,刘秀乐队在我市已小有名气,生意越来越好。这时,同行也越来越多,竞争变得更加激烈。刘秀就想扩大乐队规模,让乐队硬件上台阶,表演上档次,提高竞争力。他的两个女儿,自幼受他熏陶,听说爸爸把乐队做大做强的心愿后,主动请缨,跟着爸爸干。在刘秀的影响和指导下,他的妻子、2个女儿及大女婿先后加入进来。隨州艺校和女子职高毕业的毕业生也慕名前来,为乐队注入新鲜血液。这样乐队成员从5人扩大到12人,乐队也更名为刘秀艺术团。
刘秀的妻子原来是位老师,从小也爱好音乐,加上比较有天赋,嗓音条件很好,38岁的她半路出家,开始学习表演。时常为了唱好一个豫剧把自己关在家里几天不出门练嗓子,时常为了琢磨一个小品放弃休息时间,很快她就独当一面,也成了艺术团的台柱子。她很擅长唱河南豫剧、黄梅戏等,对小品中母亲这个角色也很擅长。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原来爱好这个,但没机会和精力去学习,现在老公给了她一个舞台,她就要在这个舞台上好好展示自己的才艺。
刘秀的大女儿刘莹莹是一个吹、拉、弹、唱、主持的多面手,多次参加我市的春晚。她的唢呐独奏《好汉歌》曾在湖北省军区、广州军区获奖。2002年在刘秀艺术团工作的时候被湖北省军区文工团看中,之后作为特招女兵进了湖北省军区文工团。
小女儿刘艺更是一个多面手,从小在艺术大家庭中耳濡目染,吹拉弹唱跳样样精通。她16岁那年参加我市冰姿三梦模特大赛时获得最佳潜质奖,并在2011年元旦和市委领导及冰姿三梦的韩董等人一起去深圳参加活动并演出。
刘秀的大女婿原是一名武警,也是受到家庭的熏陶,转业回来就跟着岳父一起干,在艺术团既当司机,又当演员,还帮岳父管理艺术团,是岳父的好帮手。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