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寺建于唐大历年间(766-770年),由滁州刺史李幼卿与僧人法琛创建,唐代宗李豫赐名“宝应寺”,崔祐甫为它撰《宝应寺碑》。后周显得年间(954-960年),寺毁,刺史王著予以重修。宋朝时几次重修扩建,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宋太宗赐额“开化禅寺”,亦称琅琊寺,《募修滁州琅琊山开化律寺大雄宝殿缘起》记载:“自唐大历中李幼卿为刺史,搜奇探胜,于深山处建开化禅院,是为有寺之始;又于山罅中疏泉凿石池曰:庶子泉。李阳冰篆铭。又有吴道子画观音及须菩提像。寺前后复有明月池、观音泉、琅琊溪;山巅有日观亭,寺后有雪鸿洞、归元洞诸胜迹,皆于此者相辉映。宋仁宗时,且在山中建御书阁,藏四朝御书,以艺祖立功发迹之所故也。……环寺多摩崖书,皆名人游者所题,自宋皇祐、淳熙、乾道以来有之。”
元朝末年,开化寺毁于兵燹。明朝洪武六年(1373年)僧人绍宁、无为予以重修。规模宏大,殿堂巍峨。据《琅琊山开化禅寺》记载:“洪武元年。宋学士濂,扈从东朝来游,尚有所谓华严池、明日溪、归云洞、千佛塔、大历井、琅琊洞,又有禅室、琴台、茶仙亭、会峰亭……无心亭、轩、秀岩堂、瑞竹堂、童行堂、了了堂、招稳堂一十余所。”
清嘉庆年间(1796?/FONT>1820年),皓清法师予以重建,改额“开化律寺”。咸丰年间(185l-1861年)毁于战火。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达修法师住持开化寺,重建寺院,又称琅琊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琅琊寺有僧人12名,殿堂房屋60余间,田产2700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僧人也分得了土地、山林,从事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生活自养。
1952年,政府拨专款,对琅琊寺进行了维修。1956年,安徽省政府将琅琊寺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当时,寺内常住僧人有4名,根如法师任住持。1961年,根如法师圆寂后,超然法师任住持。
1983年,琅琊寺被国务院列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并于19以年底交给僧人管理使用,作为佛教活动场所对外开放,果圆法师任住持。1985年农历八月十五举行了佛像开光仪式。
近些年来,在政府的支持下,琅琊寺对殿堂亭阁进行了全面维修,大雄宝殿、韦驮殿、玉皇殿、藏经楼等修葺一新,殿内佛像、菩萨、罗汉像等次第重塑。寺内还添置了各类法器,有五千多斤的铸铁钟,3.5米高的万年宝鼎,直径1米的法鼓和大香炉,还有幡、经书等,把寺庙装点得幽静肃穆,使琅琊寺成为滁州市佛教活动的中心。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