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贝尔学院,坐落在被誉为中国最美的草原、全国最佳民族风情魅力城市的呼伦贝尔市,是一所全日制综合性普通高等学校,是呼伦贝尔市唯一一所本科院校。
学校前身为四所专科学校,1977年恢复高考后,这四所专科学校开始招收本专科学生,1993年,原呼伦贝尔盟行署批准四校合并组建呼伦贝尔大学,1997年,原国家教委批准四校合并组建专科层次的呼伦贝尔学院。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学院晋升为本科院校,跻身于当时内蒙古自治区十所本科院校的行列。
据学校官网2014年9月信息显示,学校位于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学院占地面积1700余亩,分东、西、北三个校区,主体在东校区,校舍建筑面积30余万平方米,建有功能齐全的图书馆、体育馆、美术馆、音乐厅、科技实验大楼、体育场等,馆藏纸质图书100多万册,电子图书23万多册,教学仪器设备总值7000余万元,固定资产总值9.73亿元。
学院简介 折叠 编辑本段[2] 呼伦贝尔学院位于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是一所全日制综合性普通本科院校。学院现有22个院系、1所附属中学。建校以来,已为社会培养各级各类专业人才5万余名。
学院占地面积17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近40万平方米。拥有设备先进的计算机中心、物理实验室、普通生物学实验中心、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基础化学实验室、材料力学实验室、土木实验室、测量实验室、采煤实验室、井巷实验室、通风与安全实验室、数字化多媒体教室、语音室、体育馆、美术馆、音乐厅、琴房、画室等,图书馆藏书66万册,期刊杂志1100多种。
学院现有教职工1125人,其中专任教师788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264人;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189人,在读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200余人;外聘客座教授100余位,以及来自欧美等国的外教10余位。现有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近12000人。
学院专业设置涵盖文学、理学、工学、法学、经济学、历史学、教育学、管理学八大学科门类,现有35个本科专业、46个专科专业,部分专业采用蒙、汉两种语言授课。学院设有“三少”民族研究所、民族音乐研究培训中心、生物技术研究所、呼伦贝尔史研究中心等17个研究所和研究中心;学前教育学、政治学理论、植物学、企业管理学(市场营销方向)、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蒙古语言文学方向)、理论物理等七门学科为院级重点学科;音乐学(民族音乐方向)、历史学(“三少民族”及鲜卑史方向)、生态学、采矿工程、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三少民族”语言文化方向)、旅游地理学、俄语语言文学、美术学等8门学科为院级特色学科;俄语、学前教育、市场营销3个专业为自治区级品牌专业;教育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油画、结构力学、电磁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生物教学论课程为自治区级精品课程。近年来,由学院主持和承担的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近百项。今年我院科研工作在自治区首届高校科技工作会议上受表彰。学院主办的《呼伦贝尔学院学报》为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省级学术期刊。
学院积极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从办学理念、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加大了改革力度,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每年的大学生文化艺术节、科技节、读书节、外语节、社团节、运动会、暑期“三下乡活动”等,让大学生在活动中放飞希望、展示才华、锻炼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人才培养的质量不断提升。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2007年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0.30%。
学院与国内外多所大学广泛联合,开展教学研究与学术交流。尤其是借助地缘优势,与俄罗斯、蒙古等国高校合作办学已初见成效,是教育部确定的全国五个对俄留学培训基地之一,现已招收留学生,同时我院已派出多批留学生赴俄深造。
目前,呼伦贝尔学院师生正以崭新的精神面貌向着既定的目标奋进。“十一五”期间,学院为实现“六大突破”,落实“三步走”战略,将实施“八大工程”,即学科建设工程、质量立校工程、人才兴校工程、科研强校工程、全员育人工程、文化建设工程、合作办学工程、管理创新工程。学院正举全院之力,努力建设一所区内有地位、国内有影响、民族特色、地区特色鲜明的综合性本科大学。[1]
硬件环境 折叠 编辑本段
学院占地面积17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呼伦贝尔学院拥有设备先进的计算机中心、物理实验室、普通生物学实验中心、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基础化学实验室、材料力学实验室、土木实验室、测量实验室、采煤实验室、井巷实验室、通风与安全实验室、地质标本实验室、数字化多媒体教室、语音室、体育馆、美术馆、音乐厅、琴房、画室等,图书馆藏书110多万册,电子书30多万册,期刊杂志1100多种。
历史沿革 折叠 编辑本段
学院的前身为四所专科学校,即海拉尔师范专科学校、呼伦贝尔盟教育学院、呼伦贝尔管理干部学院和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呼伦贝尔盟分校。
1977年恢复高考后,这四所专科学校开始招收本专科学生,奠定了呼伦贝尔高等教育发展的基础。
1993年,原呼伦贝尔盟行署批准四校合并组建呼伦贝尔大学。
1997年,原国家教委批准四校合并组建专科层次的呼伦贝尔学院。呼伦贝尔学院
2003年,内蒙古工程技术学校并入呼伦贝尔学院为其工程技术分院。
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学院晋升为本科院校,跻身于当时内蒙古自治区十所本科院校的行列。
现任领导 折叠
党委书记:王志
党委副书记、院长:朱玉东
党委副书记:郭守杰
党委副书记、纪检委书记:李雅梅
党委委员、副院长:德力
党委委员、副院长:王广利
党委委员、副院长:郭伟忠
党委委员、院长助理:常海
师资力量 折叠 编辑本段
学院现有教职工1166人,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11人,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258人,博士学位人员28人,硕士学位人员369人,在读博士26人,在读硕士105人。外聘客座教授100余人,以及来自欧美等国的外教10余人。
学院新一届党政领导班子明确提出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与时俱进,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和本科意识,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地办好本科院校。研究制定了2003—2007年“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学科建设规划”、“校园建设规划”。师资队伍建设规划的主要目标是:高职称教师达到40%;博士达到5%;博士、硕士达到60%;教授达到7%;培养国内有影响的拔尖人才10名;区内有影响的学科带头人30名;优秀中青年教师100名。学科建设目标是:建设1-2个自治区级重点学科,8个校级重点学科,6个重点实验室;3-5个硕士点。校园建设规划是:按照长远规划逐步完成土地征用与划拨,确保学院发展的需要。在学院发展规模上,以本科生为主,近期达到12000人,中期达到15000人,远期达到20000人。
科学研究 折叠 编辑本段
近年来,由学院主持和承担的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近百项。今年我院科研工作在自治区首届高校科技工作会议上受表彰。学院主办的《呼伦贝尔学院学报》为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省级学术期刊。图书馆学院积极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从办学理念、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加大了改革力度,人工湖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每年的大学生文化艺术节、科技节、读书节、外语节、社团节、运动会、暑期“三下乡活动”等,让大学生在活动中放飞希望、展示才华、锻炼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人才培养的质量不断提升。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2007年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0.30%。学院与国内外多所大学广泛联合,开展教学研究与学术交流。尤其是借助地缘优势,与俄罗斯、蒙古等国高校合作办学已初见成效,是教育部确定的全国五个对俄留学培训基地之一,现已招收留学生,同时我院已派出多批留学生赴俄深造。
对外交流 折叠
2002年,全国政协副主席、致工党主席罗豪才来我院视察,并为学院题词。
2005年,著名诗人、散文家、画家席慕容女士来我院演讲。
2008年7月,台湾知名学者、作家席慕容女士来我院举办讲座。
2009年8月,著名文化学者于丹女士来我院举办“思想草原”为题的讲座。
2010年9月,第二届孔雀奖全国高等艺术院校比赛中,我院获获“二银二铜”好成绩。
2011年12月,著名流行女歌手、影视演员,何洁于我院体育馆举办了歌友见面会。
2012年5月,著名内地组合吉祥三宝出席我院第十九届校园艺术文化节。
2013年1月北京大学生第七届高山滑雪比赛暨全国大学生滑雪邀请赛中,我院获男子、女子组总成绩冠军。
学院与国内外多所大学广泛联合,开展教学研究与学术交流。学院充分借助毗邻俄蒙的地缘优势,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实施开放办学,扩大了学院的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学院与宿舍楼[5]俄罗斯后贝加尔国立人文师范大学、西伯利亚联邦大学,蒙古国东方大学等十多所高校建立紧密联系,定期互派留学生,举行学术、艺术、体育等交流活动。是教育部批准的全国“中俄联合培养本科生”项目院校之一,2010年7月,全区首个、全国第三个赴俄留学培训基地在我院正式挂牌成立, 2007年我院被全国出国留学工作研究会评为“全国出国留学工作优秀单位”。 尤其是借助地缘优势,与俄罗斯、蒙古等国高校合作办学己初见成效,是教育部确定的全国五个对俄留学培训基地之一,同时我院已派出多批留学生赴俄深造。
学院已与美国的夏威夷大学、俄罗斯的后贝加尔国立师范大学、伊尔库茨克经济学院赤塔分院、赤塔技术学院,日本的东京农工大学等多所大学、学院建有校际交流关系。交流项目包括学校领导互访、互派专家学者、教育信息资源共享、对方接受我校教师进修及交换学生等内容。
学院专业 折叠 编辑本段
学院专业设置涵盖文学、理学、工学、农学、法学、经济学、历史学、教育学、管理学、艺术学十大学科门类,现有43个本科专业、33个专科专业,部分专业采用蒙、汉两种语言授课。[4]学院设有“三少”民族研究所、民族音乐研究培训中心、生物技术研究所、呼伦贝尔史研究中心等17个研究所和研究中心;学前教育学、政治学理图书馆论、植物学、企业管理学(市场营销方向)、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蒙古语言文学方向)、理论物理等七门学科为院级重点学科;音乐学(民族音乐方向)、历史学(“三少民族”及鲜卑史方向)、生态学、采矿工程、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三少民族”语言文化方向)、旅游地理学、俄语语言文学、美术学等8门学科为院级特色学科;俄语、学前教育、市场营销3个专业为自治区级品牌专业;教育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油画、结构力学、电磁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生物教学论课程为自治区级精品课程。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