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刻甲天下之桥陵

家乡区县: 渭南市蒲城县

桥陵位于陕西渭南市蒲城县城西北15公里的丰山。丰山海拔为751米,这里是峰峦起伏,沟壑纵横,形成各自独立的山头。向南平野辽阔,与秦岭诸峰遥遥相对,山川壮丽,气象万千,丰山据记载叫金帜山,亦称金栗山和苏愚山。当地人们依其展翅欲飞的天然形势,称它为凤凰山。

简介

桥陵(一)
桥陵,又名桥冢,是唐睿宗李旦之墓。宋代沈遘在 《真宗皇帝忌日醮文》中称:“伏以荆山之鼎既成,空瞻桥冢;帝所之游不返,孰问钧天?”
桥陵以山为冢,在山腹开凿地下宫殿,在地面上绕山筑城,四面各开一门,陵园周长约13公里,陵园占地面积达8.5平方公里.因建于开元盛世,各种设施十分崇厚。距今已历经1270多年风蚀雨剥,但所保留的40多尊巨大石刻:石华表、石鸵鸟、石马、石人、石狮等,却依然眉目清晰,生动自然。石雕排列成行,气势磅礴,蔚为壮观,堪称盛唐石刻艺术的露天展览馆。

1988年,桥陵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随着考古和旅游事业的发展,桥陵地下宫殿之奥秘公之于众的时候指日可待。
唐睿宗李旦,是唐朝第五代皇帝,他是高宗李治的第八子,则天皇后的第四子,唐玄宗李隆基的父亲。李旦曾两次登上皇帝宝座,但时间不长,无甚建树,因能洞察形势,选立有武功的三子李隆基为太子,并及时禅位,退居太上皇,防止了宫廷政变,奠定了开元之治的基础,所以不失为一个明智的君主。李旦卒于开元四年六月(公元716年),冬十月葬于桥陵,并因此将蒲城县改名奉先县,隶京兆府。

基本介绍

桥陵因建于开元盛世,所以各种设施规模也就较大。就陵园来说它包括整个凤凰山,四面

 

详细介绍

桥陵建成于大唐立国近百年的开元盛世,这时国力强盛,社会升平,中国封建社会

已进入前所未有的全盛时期,它反映在艺术造型上是力求展现富贵气象的宏大、壮丽,在陵墓建制上的高大宏伟,在精神内涵上的雍容、威武、博达、充实,因之,桥陵和乾陵一样,是唐代繁荣昌盛在陵墓建造和石刻艺术上的代表。唐代贵族崇尚厚葬,盛行用石刻作墓饰,所谓“非令壮丽,亡以重威”,桥陵作为盛唐帝王陵墓,无论从规模的宏大,数量的多少,技艺的纯熟,造型的雄伟,程式的完善,都充分体现了盛唐风貌,同时也是保存较为完整的一个陵区,因之,它与乾陵并称为唐代陵墓石刻艺术之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桥陵建于陕西省蒲城县西北约十五公里处的丰山,系睿宗李旦墓。李旦是高宗李治和则天皇后的第四个儿子,玄宗李隆基之父。生于公元661年,崩于开元四年(公元716年)6月,正值“开元盛世”。玄宗李隆基以空前规格为其父营建了皇陵。桥陵的建制与乾陵相仿,依山为陵,坐北面南。玄宫造在丰山正峰东坡,前瞻广阔的关中沃野,后枕雄伟的山峰丘峦,借天然之气,展气吞山河,磅礴壮观的雄姿。然而沧桑岁月已使桥陵建筑荡然无存,只有那坦荡的神道,劲健魁伟的石雕群仍昂然屹立,成为中国古典艺术的珍宝。
桥陵神道长约625米,宽110米,呈南北走向。桥陵现有石刻53件,因其建于盛唐时期,其石刻艺术的雄大气势不仅表现在外在形式的高大宏伟,更表现于内在气度的充实大气,因之桥陵石刻是盛唐石刻的代表,有“桥陵石刻甲天下”之美称。
桥陵位于蒲城县城西北约15公里的丰山(唐时称“桥山”),依山腹开凿墓室,

1982年8月,国家文物总局顾问单士元教授,在视察桥陵后激动地说:“在我有生之年,能看到这样好的石刻艺术,真是莫大荣幸!”又说:“这些石刻经过千年风雨,仍然栩栩如生,这在国内是罕见的。人常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我看桥陵的石刻艺术,也算得甲天下了!”
朱雀门外神道两侧的石刻,由南往北依次为:
华表又名“望柱”,原为1对,现存西边完整者1座。通高8.64米,由座、身、顶三部分组成。座为方形,上雕有覆莲12瓣。柱身为八棱形,线雕缠枝卷叶纹及各种祥禽瑞兽图案。柱顶为仰莲承桃。基座有神兽、花草线刻。东边的1座已倒塌残缺,仅存柱顶、柱座。
獬豸俗称“独角兽”,东西各1尊。身高约3米,体形硕壮,怒目露齿,身有双

翼。这样雄壮的巨大圆雕,在唐十八陵中实属罕见。东侧獬豸基座刻有“富平田氏”4字。
鸵鸟东西各1尊,系高肉浮雕,刻于高、宽各约2米的石屏上。鸵鸟矫健的双腿,立于假山之上,回首贴翼,石马5对,身高1.7米至2米,身长2.3米至2.6米,形态不一,鞍鞯等装饰品也各具特色。现在多数头部损坏。玄武门外还有破残石马3对。
翁仲俗称“石人”,原为10对,现在多数完好。身高3.67米至4.28米不等,均为直阁将军装束。头戴鹃冠,中饰飞鹰,褒衣博带,足蹬高头履,双手拄剑。面部表情,有的巡视前方,有的低眉含笑,有的面带隐忧。
石狮位于朱雀门左右,呈蹲踞状。高约2.8米,雌雄分明,形成各异,肌肉丰满,造型雄伟,堪称石刻艺术精品。青龙、白虎、玄武门外均有石狮1对,其中青龙门回头望狮尤为生动。
桥陵的石刻艺术,是当时的石雕大师们,继承和发展汉魏六朝的传统技艺,又发挥自己的写实手法和高超技艺,表现出各种石刻的内在精神和生动面貌,给人以质的感受和美的享受,充分体现盛唐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的繁荣景象。、

桥陵石刻

唐代雕刻,在今陕西蒲城西北15公里的金炽山上。《唐书·玄宗本纪》载开元四年十月“庚午葬睿宗大圣贞皇帝于桥陵”,陵园包括整个金炽山,较已探知之乾陵、顺陵为大,地面石刻共五十件,计:东西南北四门各石狮一对,均高2.83米。南门石狮以南,由南往北计:华表一对,高8.3米;独角兽一对,高3.5米,长2.9米;鸾鸟一对,高2.2米,宽2米;石马五对,高2.1米,长3.4米;石人十对,高4.2-4.5米。另在石人之北有一对小型的残石人, 在唐陵中少见。 鸾鸟为半浮雕,余皆圆雕,非常写实。

桥陵石刻包括:
华表。又名“望柱”,属仪卫性石刻,象征“王者纳谏”、“识衡路”。桥陵华表原为一对,现存西边完整者一座,通高8.64米,由座、身、顶三部分组成。座为方形,上雕覆莲12瓣;柱身为八棱形,线雕缠枝卷叶纹及各种祥禽、瑞兽图案;柱顶为仰莲承桃;基座有神兽、花草线刻。东边的一座已倒塌残缺,现仅存柱顶、柱座。
獬豸。俗称“独角兽”,是古代传说中能辨曲直的异兽,属陵前瑞兽。桥陵东西各有一尊獬豸,身高约3米,体形硕壮,怒目露齿,身有双翼,保存完好,如此雄伟壮丽的巨大石雕獬豸,在古代陵墓石刻中是罕见的。
鸵鸟。鸵鸟浮雕主要出现在盛唐以后的陵墓石刻中,桥陵有鸵鸟浮雕东西各一座,系刻雕于高、宽各约2米的石屏上的高肉浮雕。鸵鸟矫健的双腿,立于假山之上,回首贴翼,羽毛丰满,生动自然,刻法细腻,远非乾陵、建陵、景陵、崇陵等陵的鸵鸟石雕可比,实为石刻艺术中的一件珍品,现保存完好。
石马。石马(或称鞍马)在唐陵中象征仪仗,按规格应为5对。桥陵神道石马为5对,身高1.7米-2米,身长2.3米-2.6米,均立于石台之上,形态不一,栩栩如生,鞍鞯等装饰品也各具特色,现多数石马头部损坏。另外在玄武门外,按规制布列的3对石马已残破。
翁仲。俗称“石人”。唐制,乾陵以后,神道两侧列侍臣(石人)10对作为仪仗,以折射宗法秩序观念。桥陵石人,高大雄伟(身高3.67米至4.28米不等),为诸唐陵之冠,且多数保存完好,石人均为直阁将军装束,头戴鹃冠,中饰飞鹰,褒衣博带,足蹬高头履,双手柱剑,面部表情,庄严肃穆,有的凝视远方,有的垂眉沉思,形态各异,不失为艺术珍品。
石狮。在陵前,石狮具有守护陵墓的威力,是封建法权不可触犯的象征,它主要是向人们夸式雄烈,仪卫亡灵,予人以震慑,是人化了的“兽”的形象。按程式,唐陵四门均有石狮一对,桥陵朱雀门外一对石狮,呈蹲踞状,雌雄分明,张目露齿,挺胸昂首,形态各异,镌刻细腻,肌肤丰满,造型雄伟,保存完好,体态硕大,高达2.8米,堪称石刻艺术的珍品;青龙门外石狮蹲座回首(称“回头望”),亦为唐陵石刻所罕见,其他各门石狮也均保存完整。
桥陵建成于唐开元年间,因之其石刻艺术的雄大气势不仅表现在外在形式的高大宏伟,更表现于其内在气度的充实大气。这种气度不是有意的装扮讠夸示,而是一种自然流露。许多优秀作品达到了极端博达深沉的精神内涵与极端简捷单纯的在外在形式的统一。无论从人物的雍容大度,雄狮的威猛狞厉,还是从壮硕的块体上沸涌起伏的动感,流动线形中的气韵节律,都充分显露出充实、富丽、博大、雄浑的盛唐景象。
桥陵东南方向,分布有大量的陪葬墓群,其中包括:肃明刘后、昭成窦后、贤妃王芳媚墓、申王(惠庄太子)李扌为墓(墓址在三合乡邢家村)、岐王李范墓(惠文太子、墓址在桥陵镇梁家巷)、薛王(惠宣太子)李业墓(墓址在三合乡王尧学校东北)、代国公主李华墓(墓址在三合乡双庙村西南)、凉国公主李苑墓(墓址在三合乡井家村北)、息阝国公主墓(墓址在三合乡东贾村东)、金仙公主墓(墓址在今安王乡武家村东)、云麾将军李思训墓(墓址在三合乡后泉刘家村东北)、宁王(让皇帝)李宪惠陵,郑王李筠、嗣宁王李琳墓和蔡国公主墓等。经查新旧唐书,睿宗诸子女,除李隆基外,岐王李范曾参与平太平公主之乱,其余虽名位显赫,却恭谨一生,唐史赞曰:“睿宗有圣子,一受命,一追帝,三赠太子,天与之报福,流无穷盛矣!”。

文化价值

桥陵地表上现保存的石刻共约50尊,其中的38尊排列在宽达110米、长625米的神道两旁。宽阔的神道两侧,有石人十对,个个头戴鹊冠,足登高头履,双手拄剑,全部直阁将军装束,体现出盛唐的风格。另有五对石马,其中左边第三只石马更有玄妙,用小石头轻轻敲击马头或马尾,都可以贴在马脸上听到金属撞击的当当声,清脆悦耳,明明是石雕,却仿佛还保留了金戈铁马的记忆,令人称奇,这些石马,大部分没有嘴,传说是百马成精,偷吃米面,被当地老百姓把嘴打掉了。桥陵神道旁,还有一对石鸵鸟,中国本不出产鸵鸟,汉代才从波斯传入。中亚各国曾多次赠送鸵鸟给我国,因为物以稀为贵,它被视为吉祥的象征,也称朱雀或鸾鸟。桥陵的石鸵鸟是高肉浮雕,刻于高宽各两米的石屏上,雕刻洗练,栩栩如生,用手去摸鸵鸟的颈下,竟然有阴湿滑冷的感觉,细细看去,颈部的石雕竟是淡黄色的,雕刻有微小的鳞片,如同真鸵鸟一般,据说在下午的阳光直射时,鸵鸟的眼睛仿似闪动发亮。桥陵的獬豸石刻重达10吨左右,是用一整块青石雕成,这种大型圆雕,在十八座唐陵中也是独树一帜,绝无仅有。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桥陵石狮。桥陵的陵园地形,仿照当时的京师长安,东、西、南、北四门,各有一对高为2.8米的巨型石狮把守。南门石狮胸肌突起,前肢直撑,雌雄分明、雌狮张口怒吼,雄狮抿嘴露齿。通过结构变化,体魄显得格外有力。加之巨头卷毛,隆鼻突目,充分刻化出兽国之王威严无比的形象。如果说南门石狮给人以凶猛震慑的力量。那么,其他三门的石狮给人的印象又是那么的洒脱、活泼。显示出一种自然美与人工美的奇妙结合。

王八爱喝汤(2014-05-0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