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村寨介绍

家乡区县: 湖北省恩施市

西江千户苗寨

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东北部的雷公山麓,距离县城36km,距离黔苗族地区东 南州州府凯里35km,距离省会贵阳市约260km。由十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是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据统计,在清朝咸丰年间(1729年)西江千户苗寨有600多户,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为1040户,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增至1227户,1997年为1115户。据2005年的最新统计,西江千户苗寨现共有住户1258户,人口5326人,其中苗族人口占99.5%。

西江千户苗寨所在地形为典型河流谷地,清澈见底的白水河穿寨而过,苗寨的主体位于河流东北侧的河谷坡地上。千百年来,勤劳勇敢的苗族同胞在这里日出而作,日落而归,在苗寨上游地区开辟出了大片的梯田,形成了浓郁的农耕文化与优美的田园风光。由于受耕地资源的限制,生活在这里的苗族居民充分利用这里的地形特点,在半山建造独具特色的吊脚楼,上千户吊脚楼随着地形的起伏变化,层峦叠嶂,鳞次栉比,蔚为壮观。这里的苗族居民根据自己的信仰和习俗,在每个村寨的坡头都种植了成片的枫树林作为护寨树,成为当地重要的自然景观之一。

西江苗族是黔东南苗族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主要居住的是苗族的“西”氏族。作为全世界最大的苗寨,西江千户苗寨拥有深厚的苗族文化积淀,这里的苗族建筑、服饰、银饰、语言、饮食、传统习俗不但典型,而且保存较好。西江苗族过去穿长袍,包头巾头帕,颜色都是黑色的,故称“黑苗”,也称“长裙苗”。

西江苗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中部方言的北部次方言,这里现使用的文字是通用的汉语言文字,尽管汉语言是西江苗族与外界交流的必备语言工具,但苗族人之间的交流仍然使用苗语。 在清雍正开辟“新疆六厅”以前,西江基本处于化外之地,地方事务多由自然领袖管理,与汉族地区有显著差别,实行自主管理内部事务。西江苗族的自然领袖主要包括“方老”、“寨老”、“族老”、“理老”、“榔头”、“鼓藏头”、“活路头”等,不同性质的自然领袖其职责也不同,相互之间具有分工协作的性质,共同维护苗寨的安全与利益。

“方老”是自然地方的最高领袖,每个自然地方下辖若干相互有密切联系的村寨,“寨老”是每个苗寨的最高领袖,“族老”则是某一家族的领袖,“理老”一般由德高望众、学识丰富的人担任,主要负责民间纠纷的调解、裁断,“榔头”主要负责刑罚,维持地方治安,“鼓藏头”负责召集和主持祭祀、祭祖活动,“活路头”则主持安排农业生产。其中,鼓藏头和活路头是世袭的,而其他自然领袖一般是群众选举出来的。“议榔”是苗族社会为了维护地方治安和社会秩序,由方老、寨老、榔头等组织的群众议事会,以对内部的各种重要纠纷和外敌入侵进行商议、决断。

议榔大会一般每年举行一次,如果社会安定,无争无议,也可两、三年举行一次,遇外敌来犯时则临时召开。西江的议榔一般是分头在各寨子的风景林中举行。清政府在苗疆实施“改土归流”后,西江苗寨接受中央政府的管辖,方老、寨老等自然领袖已基本不存在了,但负责祭祀和生产的鼓藏头与活路头仍得以世袭保留。

坡脚寨

坡脚寨位于都匀市东部坝固镇境内,距市区36公里,全寨300多户1000多人均为苗族。坡脚寨因位于 坡脚而得名,全寨民居一律采用“平栏式”建筑——吊脚楼样式,房屋沿着山坡地势自下而上排列,层苗族地区层迭迭,鳞次栉比,错落有致。

走进坡脚寨,首先要过一道“山门”。过了山门,放眼远望,顿觉眼睛不够用。原来作家描写的“世外桃园”!群山环抱,万木葱笼,寨后的群山青翠欲滴,生机勃勃。清风吹来,山下的竹海随风起舞,苗家女孩用醇香的米酒迎客坡脚以如此独特的礼节欢迎着远方的客人。

坡脚寨仍保留古朴浓郁的苗族风情。热情好客的苗家人以18响铁炮迎宾,用自家酿造的米酒敬拦门酒,奉送迎宾彩蛋和花带,客人进寨前,有三道“拦门酒”迎客;进寨后,可领略芦笙舞、铜鼓舞、情侣对歌等民族歌舞,其间穿插充满情趣的打花脸游戏。可品尝原法原味的苗族农家饭菜,还可购买“连心带”、背带、围腰、鞋垫、毪子、银饰等做工精美、风格独特的苗族工艺品。

在坡脚寨,有两样东西是可以让摄影人动心的,一个是傍山而居冒着缕缕炊烟青瓦迭交的吊脚楼群;一个是当地苗族同胞保留的较为丰富淳朴的苗族文化活动。每当有游客光临这块土地,热情好客的苗族同胞会身着盛装夹道欢迎,苗族姑娘分别站在三道拦门寨口,手持自家酿造的米酒,唱起美妙动听的敬酒歌一位一位敬献,让游客和摄影人一道一道“过关”,以示隆重。

苗家汉子则吹响大号、牛角号、芒筒,吹奏欢快的芦笙,敲起振憾人的铜鼓,同时鸣放12响礼炮,迎客人寨。待坐定后,苗家人会献上传统民族文化活动。有欢快的苗家舞蹈,芦笙、铜鼓表演等:游客可参与饶有兴趣的打糍粑活动,蘸着黄豆面品尝热乎香糯的糍粑;活动中,苗家小伙还将表演民间绝技上刀山、下火海、口喷烈火、钢针穿喉等惊险刺激的技艺;随后,苗家人会为每一位游客送上一份代表幸福美好之意的彩蛋,和游客一起做打花脸游戏。活动场外,勤劳智能的苗家姑娘还将现场演示苗族刺绣、纺纱、织布。

都匀市坝固镇坡脚寨自1995年定为黔南州民族旅游村以来,已接待了不少慕名而来的中外来客和中央电视台各栏目组、香港凤凰电视台等多家新闻媒体,在国内外广为传播。

南花苗寨

南花苗寨位于贵州凯里市三棵树镇,地处美丽的巴拉河畔。村寨依山而建,吊脚楼层层叠叠,鳞次栉比,掩映在苍翠茂密的林木之中。以秀丽的自然风光、浓郁的民族风情而闻名。 南花,苗语称NANGLHFIB,意为欧花河下方。苗语称乌烧河为欧花,南花因处于乌烧河下游,即欧花河下游右岸山塝而得名南花,距凯里市18公里的巴拉河畔苗族村寨南花,为巴拉河乡村旅游八个村寨之一。苗族地区

山寨东依山,西与老鸦寨隔河相望,南距展远1.3公里,北为巴拉河,可谓依山塝水,山水人家。寨中古木参天,木房瓦顶,分上下两点聚落呈点状,寨前有炉(山)榕(江)公路沿河右岸隔河而过。昔日靠划船度河入寨,近年新修南花大桥跨河入寨,实际上成了一座崭新的苗族花桥,从寨前南北跨河入寨,将顺巴拉河而来的“金银财宝”、沿炉榕公路运至的“金银财宝”,均“载入”苗寨,使苗寨“富上加富”的民间传统习俗再现。更为苗寨风光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为苗族传统文化增添了新的一页,更为游客到南花观光提供了方便。

大簸箕苗寨

大簸箕苗寨位于贵州省丹寨县南皋乡境内,因为形状像半边的簸箕而得名。寨子里居住着九十二 户人家,世世代代都居住在这个簸箕寨里。纺车悠悠,岁月悠悠,古老的山歌在这里传唱了几百年,无论现代文明如何点缀这个古老的村寨,这里依然上演着,男耕女织安详平静的田园生活。

吊脚楼是苗家人的杰作,在大簸箕寨一栋栋杆栏式的吊脚楼依山而建,一层使用来圈养牲畜的,二层是用来生活起居的,三层是用来储存粮食的。有些地方建在用鹅卵石垒砌的石基上,寨子里青石板铺的小路也因山势的起伏而起伏。平时寨子里显得很宁静,只有在节日或有客人到来的时候,小板凳一敲,整个山寨就沸腾起来了。板凳舞过去是在生孩子的时候跳的,生了小孩以后婆家要挑着谷子、酒,去女婿家跳板凳舞,一般是在满月酒的时候。每当这个时候,婆家挨家挨户地请寨子里的人吃饭喝酒,当酒喝得高兴后就会跳起板凳舞。

 

张云秋(2015-04-2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