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多苗寨
格多寨背山面水,依山而建,寨脚有一条清清河水流过,下游就是美丽的清水江。格多寨分为大寨和小寨,大小寨间现只是几块田相隔。寨中现有230多户人家,总人口1200人。 格多寨几百年来一直沿袭苗族地区着古老的民族传统,村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这里,生活着一个勤劳的民族、一个热爱生活的民族、一个倔强而不屈的民族。伴随着时代的足迹,在不同的时代里格多苗寨涌现出多个苗王,在黔南颇有名气。格多寨祖先原为江西朱家巷,后迁徙入贵州,先居住在清水江和都江沿岸.此后部分苗族又沿江而上来到了王司格多寨定居下来.至明朝洪武初年,苗寨开始建立,以后虽历经沧桑,但村民的住房仍然是独特的木质结构吊脚楼。现寨子日常交流语言还是苗语。寨子里是单一的姓氏--卢姓,这与别的苗寨比很有个性。民居多为吊脚楼,从山脚修到山腰,鳞次栉比,具有典型的苗寨风格。寨顶有两棵六个成年人才能合抱的“保寨树”,郁郁葱葱,气概不凡。
来到格多苗寨,少不了的东西,那就是“酒”。在苗家醉酒,这是真诚的表现,主人也因你醉酒而受到寨子人的羡慕。如果迎接远道而来的贵宾,格多寨的苗族同胞们常常还会在寨门前摆上一道拦路酒,让身穿盛装的苗家少女给客人敬酒,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这是最隆重的礼仪,也是在苗家最高规格的接待方式。有酒必有歌,有歌必有节。格多寨苗族节日甚多,最为著名的就是“六月六”,还有吃新节、"七月半".过六月六是格多寨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
格多寨还有一个最有个性的苗族活动:“祭天神”.格多寨“祭天神”有三个特征:一是程序性特征;事前一个月请祭师,关田鱼,烤酒封坛;事前准备各种祭品、食品及长寿竹;祭器在室内、室外放置;祭祀开始,祭祀按程序进行,结束后主人忌三天钱、米、物不要外借,所借用的器具三天后归还。二是传承性特征。祭师为世代相传.程序为世代流传;咒语(祭语)全部先人编写,至今沿用。三是唯一性特征。贵州其他苗族聚居的地方没有祭天神活动,仅在都匀王司格多苗寨这一支苗族有。
格多苗族“祭天神”程序严整、过程完整、行为规范、气氛庄重、色彩神秘、内容丰富,具有重要的民族学、民俗学、原始宗教学等研究价值和观赏价值。
格多苗族的歌舞是苗族历史的纪录和再现。在黔南格多寨自古就有“歌舞之乡”的美誉。州府都匀市每次举办大型活动都有格多苗寨的歌舞助兴。
独南苗寨
独南苗寨,官方名字为独南村,原名叫同南,而在神话传说和古歌兀术中的名字为野河略,黔东南州雷山县第一任县长杨昌伦(并连任六届)就出生于此。短裙苗族聚居村寨,位于贵州省雷山县西南边缘,地处牛栏、乌的、也耶、乌杰等四个村寨交界处,与丹寨县接壤,全村辖党古、作谷、同南三个自然寨,共九个村民组,现有279户,总人口1122人,全系苗族中的短裙苗。独南苗寨每年农历五月的粽粑节是方圆几百里苗族村寨最神秘的民族节日,也是独南苗寨最独特的民族节日,而且是唯有独南苗寨的短裙苗族儿女才能过的节日,有相当的规矩,区别与任何地方的苗族村寨。独南苗寨民风淳朴,外界人士涉足较少,是黔东南保存最完好的一块未受污染的生态文化净地,是人类返璞归真、回归大自然的理想王国。苗族青年诗人南往耶就出生在这片土地,因为南往耶,独南苗寨名声在外。
麻鸟苗寨
麻鸟苗寨,位于黔东南州丹寨县境内;麻鸟二字有时也作麻略。这是短裙苗芦笙的发源地,他们制作的芦笙一流,享誉整个苗疆;也是苗族锦鸡舞最有名堂的苗寨。锦鸡是短裙苗的图腾,为了祭祀这只上天派来的神鸟,聪慧的苗家少女用巧手编织出一条条像锦鸡羽毛一样美丽的花带,模仿锦鸡的长尾巴把花带一条一条缠在腰间,头上插上银饰,模仿锦鸡的动作在场坝上翩翩起舞。就这样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神秘而精彩的锦鸡舞便在苗乡逐渐传开,成为苗家祭祀,节庆必不可少的内容。今天,锦鸡舞不但飞出了苗岭大地,也飞出了多彩的贵州,并舞动在中华大地上。2009年夏天它还飞到了欧洲,它的神奇惊煞了金发碧眼的老外,它的魅力倾倒了欧罗巴大地,人们把它称为“东方的神鸟”,“最原生态的芭蕾”。
教厂苗寨
教厂苗寨,苗名叫欧方,坐落在雷山县西北面的一个峡谷之中,幢幢吊脚楼房从也益坡之下绵延至山脚的河沟溪谷之中。
教厂苗寨距雷山县城5公里,属丹江镇管辖。在1729年,清雍正皇帝派贵州总督张广泗深入黔东南苗族地区,建立苗疆六厅,其中在雷山建立丹江厅,厅城就建在教厂苗寨的寨顶也益坡上,并驻扎有军队。在教厂苗寨与也益厅城之间隔有几块比较宽的连片稻田,官府便征田作为训练驻军的教场,于是这个苗寨的名字也被官方称作教场。清咸丰同治年间,张秀眉、杨大六率领苗民起义军,打破老丹江厅城。18年以后,张、杨苗民起义兵败,老丹江厅迁城,而欧方苗寨的“教场”之名仍沿袭下来,而人们呼叫“教场”时,把“场”习惯读成第三声“chǎng”(普通话“场”“厂”同音,但在当地的方言中“场”“厂”的发音不同),于是“教厂”因此得名。但苗名仍叫“欧方”不变。
教厂苗寨共有214户,近800人。有三个姓氏,即李姓、范姓和滕姓。苗族本无姓氏,只有父子连名。清廷在也益山顶建丹江厅城后,居于厅城之下的教厂几位村民,都到厅城中去做点小生意。其中一个是卖饭的,一个是专担编草鞋的藤藤卖的,而另一个则是专卖李子果的。久而久之,厅城里的人都呼他们为“老饭”、“老藤”“老李”,于是,教厂寨内便产生了三个姓氏,范、滕、李。虽然教厂有三姓,但都出于一宗。由于三姓同宗,一直以来,寨内是不能通婚的。结亲嫁女,都要到寨外不同宗的村寨去找才行。
教厂寨民族节日与丹江镇其他苗族社区相同,农历六月份过吃新节,农历十月份过苗年节,以及十三年轮回的辰年过鼓藏节。过年时寨内仍以吹芦笙、跳芦笙舞作为娱乐,村民很有激情。看热闹的人多来自凯里的乌烧、季刀、摆底等苗寨。
同属于教厂村的,还有一个叫东山屏的苗寨,共40户,李姓居多。它与教厂苗寨相隔一匹坡梁。吊脚楼坐落于山凹之中。楼房掩映在林木葱绿之间,如果不入寨内,根本想不到这里还有一座神秘的苗寨。这里村民中的李姓与教厂李姓同出一脉,所以节日习俗与教厂苗寨相同。
此地苗名为“曰拜”,即“猪凹谷”之意,因这个寨子的寨顶那一面坡,清丹江厅时驻扎有军营,作为拱卫厅城东面的前哨,其名叫做“东山坪”。这个名字沿袭至今。
六枝梭嘎长角苗寨
距六枝特区60公里的梭嗄乡是长角苗的故乡。这里生活着12个寨子的长角苗族,其中的陇嘎村最为出名。苗寨依山而建,原始古朴;人们男耕女织,过着简单的自然经济生活。这里深厚的民族文化,完整的民风民俗,吸引了不少游客。
从贵阳开往云南方向的列车都经停六枝,票价在30元左右,长途汽车价格大致也相近。从六枝到梭嘎乡的中巴在火车站前乘坐,每人约需10元,在在乡上再搭三轮车进寨子,3-5元即可。下午从六枝到贵阳的火车和汽车都有不少,挑时间方便的坐回省城便是。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