睢县 宋绣

家乡区县: 睢县

睢县是中国古代丝织的中心,襄邑县以“出文绣”著称。“文绣”是指刺绣异彩花纹的丝织品或衣服。《国语齐语》载:“昔吾先君襄公……唯女是从,六妃九嫔,阵妾数百,食必梁肉,衣必文绣。”人们掌握了养蚕抽丝技术,用丝织成绢、绫、罗等丝织品。在作坊中做工的达数千人。时襄邑有“濯锦池”,“盖邑之善织锦者环池而居,故得名焉。濯锦池,即是汉代专门催造天子、公侯、大夫、九卿们的衣裳、五佩、备章、郊庙御服的作坊。西汉末期,这里已使用提花织机。皇帝的衣裳由手工刺绣而成,公卿大臣的衣裳由织机织成。织成的制作礼服用的锦绣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京师,以满足宫廷和官僚贵族的需要。汉代大词赋家杨雄在《五都赋》中称赞:“罗倚朝钦,锦绣襄邑。”

宋绣以绣历史名画著称,在中国刺绣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北宋崇宁四年(1105年),皇室成立了专门的刺绣作坊文绣院,各地选聘的绣工入院授艺,300余名绣女云集京师,刺绣之风一时遍及各地,民间绣户也涌现出许多优秀工匠。据《东京梦华录》(孟元老等著,记载北宋汴梁风土民俗的作品)记载,当时北宋国都开封的大相国寺外有一绣巷,“皆师姑绣作居住”,可谓是一个专业刺绣街,熠熠生辉的精美绣品从这里源源不断地走出,把开封城装扮得美丽而又繁华,城内72家大酒楼和千家小酒店的牌额、望子都是绣制的,在灯红洒绿中迎风招展,“街市���店,彩楼相对,绣旗相招,掩翳天日”,“深街小巷,绣额珠帘,巧制新装,竟夸华丽。”《清明上河图》(北宋画家张择端绘制的汴梁长卷风俗画)所描绘的北宋历史风俗画卷中,也有不少汴绣的风采。

在汉王朝强大的政治、军事实力支撑下,闻名中外的国际化贸易文化大通道——“丝绸之路”最终开辟。随着中原丝织业的蓬勃发展,我国丝织品开始大量向外输出,近如朝鲜等,远如通过甘肃、新疆,越过葱岭,从众所周知的“丝绸之路”输往西亚和欧洲诸国。作为全国丝绸主产地之一,襄邑出产的丝绸,通过丝绸之路销售到国外,成为汉代“丝绸外交”中原产地的璀璨明珠。

小静静09(2015-04-2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