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文化——通城花鼓戏

家乡区县: 湖北省通城县

通城花鼓戏又名通城提琴戏,源于湖南临湘花鼓戏今岳阳花鼓戏,是以岳阳花鼓戏“琴腔”为主调,融合湖南长沙花鼓戏部分腔调和曲牌以及通城,本地山歌、夜歌、民间道教音乐。曲调优美,旋律明快。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唱腔曲调有正调、哀调、梦调、西湖调、阴调、一字调、反十字调(打采调)等及各种花腔小调。因通城花鼓戏是以岳阳花鼓戏的“琴腔”为主调,也据说是为了和原来流传到通城的“天沔花鼓戏(今荆州花鼓戏)”所谓的“通城花鼓戏(打锣腔)”区别开来所以称其为“提琴戏”。后又因与长沙(益阳)花鼓戏其相互融合,故复名“花鼓戏”,民间剧团奇特地称其为“提琴花鼓戏”。 但并非是指所谓的流传到通城的“天沔花鼓戏”(通城打锣腔)。

通城花鼓戏的传统剧目,大多取材于民间生活和神话、传说。其中早期的“二小”、“三小”戏,亦都是表现劳动人民的劳动和爱情,泥土气息浓厚,生活情趣丰富。一些多角色的大本戏,具有反抗封建道德、追求婚姻自由以及惩恶扬善的内容。这些传统剧目,通俗易懂,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

大剧目有:《七姐下凡》、《母女讨饭》、《慈母泪》、《三子争父》、《赶春桃》、《双合莲》、《张广大上寿》、《刘海砍樵》、《赵五娘》、《三宝记》、《卖茂郎》、《二姐下凡》、《三子贵》、《买程卖柴》、《金钗冤》、《韩湘子》等。 小剧目有:《补缸》、《讨学钱》、《药板凳》、《驼子回门》等。

li和城市的鱼(2015-04-2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