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城山歌民歌题材广泛,旋律高亢优美,句式变化不一。有号子、山歌、田歌、灯歌、小调、风俗歌、童谣、摇儿歌等。1981年,普查收集了400多首。其中,收入《湖北民间歌曲集成》的64首,编入《咸宁地区民歌集》的72首。
号子
又叫劳动号子,县内主要是打硪号子。人们在修筑堤坝打硪时,1人领唱众人和,使动作协调一致。硪号内容,有见人唱人、见物唱物的,也不唱山歌、戏文或长篇故事的,词体以7字句为多。
山歌
大体可分高腔、平腔、急口令、牧牛歌4种。高腔山歌,在县东南部最为流行,以5句式为主,节奏自由,音域宽广,旋律起伏较大,高亢悠扬。平腔山歌,流行全县,以4句式为主,节奏规整,旋律平缓,长于抒情。急口令,流行于云溪、塘湖、黄袍、大青、清水、锦山、北港等地,节奏松紧结合,速度较快,似说似唱,旋律与方言声调结合,风趣诙谐。放牛歌,节奏明快,旋律轻松,县南群山环抱,峰岭相对,村童上山放牛时,往往对唱取乐,称“对山歌”。
田歌
分载禾、耘禾、斫柴歌3种。前两种,全县流行;斫柴歌,流行于麦市、水兴、云溪一带。众人斫柴,一个击鼓,唱歌鼓动。内容,或见事即兴而成,或唱人物故事、山歌。
灯歌
在春节、元宵等喜庆节日,伴随采莲船、竹马、莲湘等花灯,边歌边舞。流传较广的有《采莲调》、《花鼓灯》、《打花鼓》、《卖棉花》、《卖饺子》等。
小调
又名小曲,结构匀称,节奏顿挫分明,旋律婉转流畅。1首叙述1个故事,表达一个中心内容。《四季》、《五更》、《十二月》、《十绣》、《十把扇子》、《十里亭》、《十二月里》等词调,县内老少皆知。
风俗歌
县内治丧礼仪中,有唱孝歌的习惯。流行的有《干支歌》、《五行》、《二十四孝》、《十月怀胎》、《十盏明灯》等。
童谣
多为农村少年儿童游玩、劳作时唱的顺口溜,节奏明快,旋律优美。县内广泛流传的有《黄花菜、菜花黄》、《八哥子飞下田》、《麻鸡婆、尾巴拖》、《张打铁、李打铁》等。
此外,还有儿歌、摇儿歌,反映儿童生活情趣和母爱之情。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