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撒尔嗬,汉族称“跳丧”,又叫“打丧鼓”。是土家族民间悼念死者的一种隆重的送葬仪式。撒尔嗬作为清江流域土家人的一种丧仪习俗,它的奇特之处就是丧事当作喜事办。土家人有 “一死众家丧,一打丧鼓二帮忙”的说法。四山五岭、左邻右舍的乡亲聚集在孝家堂屋里,在亡人的灵柩前,人们踏着鼓点载歌载舞,场面气氛欢快热烈,通宵达旦。
撒儿嗬是土家语,汉语意思为丧歌。早在隋唐时期,土家族先民就有“父母初丧,击鼓以道哀,其歌必号,其众必跳”的习俗。这种习俗经过不断传承,逐步演变为跳丧舞。[1]
撒尔嗬的分布主要沿着清江流域,长阳县,五峰县和巴东县大部分区域,建始与巴东接壤的小部分区域,以及湖南石门等地均有流传。而在长阳资丘,火烧坪,巴东野三关、清太坪、水布垭、金果坪、五龙溪中心流行区域里,撒尔嗬音乐曲调之多,舞蹈表演套路之丰富,在流行的周边地区是看不到的。
撒尔嗬是土家人对生命价值的肯定,是维系民族凝聚力的精神纽带,是土家族文化传承的载体。它表达了土家人的生死观和宇宙观,保留了渔猎时代和农耕文明的生活画面,积淀了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的遗存,因此,它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
1、烧落气纸。按照土家人的习俗,丧家在老人去世后,孝子首先要跪在亡者床前,燃烧一种当地制造的很粗糙的黄色草纸,土家人称之谓“落气纸”。[2]
2、报信。在将亡人装殓入棺后,即燃放鞭炮或派人翻山越岭去告诉亲朋好友,叫做“报信”,亲友及乡邻在得到报信后,即从四面八方赶到丧家,有的亲友乡邻要走几十里甚至上百里的山路,不管多晚,打着火把也要赶到丧家,土家人称之谓“奔丧”。
3、布置灵堂。孝家把灵堂设在堂屋里。灵柩前的四方桌上供奉着红色的灵牌,灵枢上铺着红色的绣花绒毯。跳撒尔嗬所用的牛皮大鼓就置于灵柩前的桌子旁边,灵柩前的空地就是人们跳撒尔嗬的地方。
4、开跳。夜渐渐深了,吊丧的人们吃过晚饭后,最热闹、最浓烈的跳丧也要开场了。只见掌鼓歌师父走到灵柩旁,拿起鼓捶示意前来奔丧的客人,意思是愿意上来跳的可以开始跳了,随即擂响了牛皮大鼓,随着“咚咚咚”的鼓点节奏,掌鼓的歌师高声唱出了跳撒尔嗬开场的第一个曲目“待师”。
“我打鼓来你出台,黄花引动白花开……”
伴随着鼓声和歌声,前来奔丧的土家汉子两人相邀上前,随着鼓点踏着节奏,自然地走到灵柩前起舞,边跳边与旁边观看的乡邻一起唱着应和:“跳撒尔嗬哎——”。
一领众和,边唱边舞,现场气氛欢快热烈。
撒尔嗬是一种歌舞性很强的民俗祭祀表演活动。其舞姿刚健、古朴、豪放、粗犷,尤其是跳“燕儿衔泥”,更为妙绝。只见一人丢一手帕在地下,另一人叉开双腿下大腰,随着鼓点的加快,双手后翘煽动双翅,嘴拢地面衔起帕子。
“好!”周围顿时响起一片喝彩声……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